"除了'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我们还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最近,随着骆惠宁书记的"太原行",并把首站放到了经开区,"创新驱动"引领经开区发展的势头更加明显。在大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中小创新企业、创新项目的"遍地开花",也成为经开区转型发展的新"主线"。记者看到,在经开区的核心位置,一个由五大功能区合围而成的"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正在加速成形。
“创新基地”:
经开区里的“新地标”
作为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鳞次栉比的大型企业园区以及各具特色的企业总部大楼,一直是经开区给人的“标准照”。但如今走在经开区的“心脏地带”——也就是龙城街与唐槐路的交叉位置时,你会再一次刷新对“工业园区”的固有印象。在这个正式建成亮相不久的区域内,五座大体量现代化建筑合围而立,形成了整个经开区的“核心区”。各具形态的建筑轮廊、线条动感的装饰立面以及功能完善的内部配套,使这个刚建成不久的综合建筑群迅速成为了经开区的新地标。“这五个建筑不仅是经开区发展提档升级的标志,更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据地’,”据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座建筑共同构成了经开区的“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其定位就是国际级企业科研、中小企业科技孵化、自主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展示、交流、配套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综合体”。
五座现代化建筑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了一个融合互联网信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小企业总部等多种功能的经开区经济“升级版”。目前,这个基地已经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中国网库、哈工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微型企业孵化园,经开众创孵化器等众科技创新公司入驻。
“铺天盖地”:
“五号楼”里的年轻人
对于经开区的人来说,“五号楼”代表着一个“神奇”的空间。因为在这个投入使用仅一年多的现代化建筑里,每天都发生着你想象不到的新鲜事。所谓的“五号楼”,就是“五位一体”构成的经开区“孵化基地”综合体中的一分子,其主要功能是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一流的硬件配套,提供资源、资本、创业辅导以及运营管理等一揽子“软服务”。因为已经汇聚了众多“创新因子”企业,这里也很快显现出了其鲜活涌动的特质。
“经开众创空间”占据了“五号楼”一整层楼的面积,总体量将近四千平方米。这里的会议室、咖啡馆、现代办公设备甚至3D打印机都免费提供给创业者使用,同时还会定期开设创业讲座、资本对接会,帮助创业者尽快获得成长。“小企业进了我们这个孵化空间后,包括工商注册手续、企业日常年检等跑腿的活儿,我们都会帮助企业办理,甚至向政府申请一些政策性补贴资金,我们都可以替企业完成,可以说,你只需要创好业,其它的都可以交给我们,”对于“五号楼”带给创业者的福利,经开总公司的副总经理王栋这样介绍。目前,仅“众创空间”就吸引了三十余家中小企业入驻办公。
转型升级:
大园区的“二次起跳”
“毫无疑问,创新就是经开区转型升级中的主抓手,”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是经开区的立身之本,而“铺天盖地”的中小创新企业,则为园区的“二次起跳”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一方面要抓好大项目,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好创新项目和企业。据经开区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经开区以科技、孵化、金融三大平台构建高端人才、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融资担保为一体的双创体系。上半年为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7350万元,推进1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在强化服务功能上,经开区积极落实“减负60条”、“工业20条”等政策措施,减轻企业生产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综保区的跨境电商服务试点。作为创新引领的又一重点工程,太原跨境电商平台项目也将上线运行。同时,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为契机,引深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目前已实现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审批时限累计比市政务大厅少78个工作日。
记者岳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