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借力让中小企业玩转创新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四川日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6-01-18 10:10:20
近日,四川德博尔制药有限公司生物医用酶制剂生产新技术研究课题到了收获的时候。“我们对该课题充满信心。”该公司行政总监黄伟表示。
自信的源头来自站在该公司背后的“巨人”——该生产线是德博尔和四川大学研究团队共同研发的成果,也是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专项成果之一。
1月14日,记者从德阳市科知局了解到,两年来,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促成科技合作项目91项。而在去年,一个崭新的创新平台——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也投入运行。“为中小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将成为趋势,也是德阳努力的方向。”德阳市科知局副局长王跃林说。
两大难题 制约转型发展
数据显示,德阳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以机械、化工和食品为主。
“机械是德阳的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以来受益于‘三大厂’带来的红利,机械加工的中小企业只需要给‘三大厂’做配套就能过得很滋润,因此忽视了自身研发能力的建设。”王跃林告诉记者,随着机械行业的持续疲软,“三大厂”效益下降,这些依附的中小企业也同样遭遇“寒冬”。
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是这些中小企业转型难的制约因素之一。“老板们并不是不想转型,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转,也没有勇气去试错。”德阳经开区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制约转型发展的另一个难题来自现实条件。”王跃林告诉记者,成德绵经济带上,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资源集中于成都和绵阳两市,德阳自身的创新资源和人才相对缺乏,德阳的企业要想获得技术支持,往往需要到成都、绵阳寻求帮助。
这一点也得到了黄伟的认同。德博尔制药的前身是德阳市生化制品有限公司,一直生产蛋白质、多糖类原料药。“2001年,我们与当时的华西医大建立了联系,并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协同创新 造就双赢局面
2012年到德阳市科知局挂职后,王跃林提出,要补上德阳创新资源偏弱的短板,就必须借力借智,主动吸引成都、绵阳等地的创新资源为德阳服务。
从2012年至今,德阳先后搭建了川大德阳产研院、中科育成中心两大平台,并建立了四川大学德阳校市合作专项资金和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对入选的项目进行补贴,提高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王跃林说。
据了解,两大平台有着不同模式,川大德阳产研院主要引进川大智力成果到德阳企业,而中科育成中心则是一个公共平台,下设不同业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但二者都有个共同特点:以项目制的形式鼓励研发团队与中小企业一同发展。
黄伟很看重这个特点。尽管德博尔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在业内算是“高配”,但企业仍不吝重金,在一些重大项目上邀请川大研究人员共同攻关。黄伟告诉记者,高校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更为擅长,往往能为企业指明方向。“以这次的新技术研究课题为例,如果由我们企业自己搞,可能研发时间要多出一倍都不止。”
未来突破 盼激活沉睡资源
借力两大平台,德阳已先后建立起高效阻燃材料中试基地、微波能应用特种电源联合实验室等4个科研平台,成果显著。
去年底,德阳市出台《关于加快德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特别提到要促进和支持各类研发平台向社会开放。“这是今后协同创新的趋势,将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和创新门槛。”王跃林表示。
而在促进各类研发平台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除积极吸引市外创新资源向德阳聚集外,德阳还盼望唤起本市沉睡的资源。“目前我们正在尝试用科技创新券的方式,去提升本地科技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王跃林告诉记者,科技创新券是一种可兑现的“电子证券”,将发放给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企业在向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服务时,科技服务机构可持创新券向政府兑现,并继续获得一定的服务奖补。
此外,二重、东汽、东电等国有大型企业不俗的研发实力,包括研发平台、人才和设备等,也是德阳亟待唤醒的“资源”之一。
虽然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这些资源的开放仍较缓慢。“但开放是大势所趋。”王跃林表示,2014年,东汽联合省内多家企业组建燃气轮机产业联盟,展开相关技术的协同创新,其中就有德阳中小企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