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银行”业务扩围有助中小企业发展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深圳新闻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08-06 09:28:40
据披露,财政部上周正式下发文件,放开华融、长城和东方三家国有资管公司业务许可,允许其收购、处置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这意味着资管公司争取多年的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终于“落地”。
我国前期成立的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处置银行金融机构坏账的金融经营机构,因而又被俗称为“坏账银行”。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除信达已获取经营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牌照之外,其他三家都被严格禁止从事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业务。
虽然,2012年10月,银监会已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下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打破资产管理公司只能从事收购和处置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禁区”,但一直没有落地生根。
财政部这项政策决定,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为前期银行不良资产基本剥离完毕,业务增长潜力有限,尽管近年来银行业受经济下滑影响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但相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日益膨胀的“胃口”,显得越来越杯水车薪。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无疑为资产管理公司开辟了业绩增长新出路,一定会加速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扩张和经营盈利水平提升。
其实,“坏账银行”业务扩围传播的最大社会效应是为实体经济带来了福音。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主要指企业形成的商业债权、低于初始获取价格的土地使用权、收费权等,最常见的就是企业被拖欠的各种货款、工程款等。资管公司可以通过拍卖、处置或重组等方式盘活资产,实现资金回收。从资管公司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内容看,至少能释放三种积极社会效应:
首先,可有效化解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包袱,达到盘活资金之目的。目前,很多中小实体企业因不良资产拖累,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资金周转,这些不良资产在向银行申请贷款中,又难构成有效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加剧了企业资金链紧张局势;而企业要处置不良资产费时费力,不一定能带来较好效果。现在企业可将不良资产“卖”给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能通过公开竞价方式进行,企业能通过此途径获得资金,大大省去了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繁琐手续和支付的不少费用;尤其是,可让一些中小微企业减少向民间高利借贷,从而减少对经营利益形成巨大侵蚀和危害现象发生,为经营安全提供了保障。
其次,可有效化解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疏通实体经济资金运行“血脉”。当前不少中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除了企业本身经营规模、贷款条件不符合银行贷款要求之外,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企业之间联保贷款形成的信贷债务链,把企业拖向了经营“水深火热”之中。联保企业中某一企业信贷违约,必然加剧银行对企业压贷、抽贷行为,诱发企业资金“踩踏效应”,加剧关门跑路潮出现。而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资金陷入困局的某一中小微企业资产处置变现渠道畅通,为资金融通提供了极大方便和可能,无异为企业生存发展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更不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群体信贷违约事件发生,也增强了银行部门支持中小微企业信贷信心。
再次,可为企业管理者卸下包袱,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战胜经营艰难险阻。过去,企业庞大的不良资产由于缺乏有关金融机构收购,不良资产只能长期躺在账上“睡大觉”,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经营增值效应,久而久之,还会成企业经营拖累,企业高管层还会为此背负沉重思想包袱。而且,即使想处置不良资产或维权,必须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及形形色色的企业打交道,有时甚至遭受强大社会利益集团威胁,往往是处处碰壁、心力交瘁。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为企业处置资产变现提供了极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