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消息,两家地产公司中茵股份、天保基建发布公告,其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通过。
天保基建、中茵股份早盘莫名涨停的原因晚间揭晓。3月19日消息,两家地产公司中茵股份、天保基建发布公告,其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通过。地产再融资由此正式开闸。
中茵股份曾经于2013年3月19日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以9.23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股票1.09亿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约9.86亿元将用于发展公司黄金采选和连锁医药零售等两大新业务。之后,定增预案可谓完全“改头换面”,除了定增底价、数量及募资总额发生较大变化外,公司募资资金投向也完全发生了变化。根据最新预案,公司拟以不低于9.53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8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17.15亿元。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中茵置业有限公司之控股公司徐州中茵置业有限公司“徐州中茵广场项目”的开发与营运。
而天保基建拟以不低于4.48元/股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3.46亿股,募集资金15.5亿建设三个房地产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此三个项目分部是天保房地产空港商业区住宅项目(一期),天保金海岸D06住宅项目,天保金海岸D07住宅项目。
近期,万科B转H的获批、绿地公告预计登陆A股市场,让市场对地产再融资放开早有期待。中信建设分析,中茵股份、天保基建此次再融资获批对于房地产板块信号意义重大,意味着管理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思路从抑制开发商资金向增加供应全面切换,过去资本市场市场化机制被行政手段制约的因素将得以消除。融资功能的恢复畅通是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由此地产股资本市场机制将重归市场化,包括但不限于再融资。
在中信建设看来,此次再融资放开对于行业的积极效应在于:1、负债结构优化,行业弹性修复。上市房企可通过股权融资重构财务杠杆,优化负债结构,并且股权层面的融资杠杆重新释放,行业弹性得以进一步修复。2、撬动EPS长期提升。诚然在短期内再融资会对公司产生一定摊薄效应,但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更应关注再融资对行业财务杠杆的优化以及规模扩张的预期都将为行业带来更长久的发展空间。3、中小市值房企或将优先受益。中小型房企由于项目较少、结构清晰,在同样再融资窗口打开的情况下有望率先获批,且再融资所带来的边际效应也最明显的。
展望地产板块后市,中信建设则表示,过去市场对行业的质疑一方面在于政策板块的压制,而另一方面即在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丧失所导致的低弹性,而从去年以来,这两个压制行业估值的要素都在逐渐淡化。目前板块估值已经处于低位,在流动性结构性趋紧以及市场面临阶段性调整预期的背景下,再融资放开对于行业以及板块是关键的强心剂,行业有望借由资本市场的支持重新打开弹性空间,行业周期虽仍下行中,分化、淡化、创新是今年主线,反弹已开始且有一定持续性。
40股守望900亿再融资 证监会两度约谈上市房企
房企再融资是否出现松动迹象?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600606.SH)带给市场许多联想空间。
继2013年三季度,新湖中宝(600208.SH)公布再融资预案,截至日前,已经有40家左右上市房企发布再融资预案,仅2014年以来,就有苏州高新(600736.SH)、中国武夷(000797.SZ)和浦东金桥(600639.SH)等5家上市房企发布预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发现,扣除资产重组的情况,仅现金认购的额度就达到近900亿元,这也反映了目前亟待政策开闸的房企融资规模。
“就怕上海绿地借壳金丰投资是特案特办。”3月18日,北京某上市房企高管受访时指出。这种说法并非过度担忧,该案被认为是上海国资改革背景下企业重组的典型案例,可能并不能反映目前监管层对于房企再融资的整体方向。
上述房企还透露,此前证监会已经两次邀请相关房企开会,讨论关于房企再融资的事宜。“会议并非一对一约见,证监会也在推进这个事,不过具体的方向性意见尚无发布。”
实际上继两年前或者更早些时候,出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的,证监会一直对房企借壳上市要求严苛,相关的资本运作案例因此持续低迷。更早些时候的2010年8月起,也实质性地关闭了地产股直接融资大门。
从2013年6月份,金丰投资因筹划重组停牌,至今已经8个多月时间,这也显示出这番借壳操作并不顺畅。
也是基于金丰投资重组案例,证监会突破了地产股“不得借壳”的惯例,有业内人士猜测,下一步监管层可能在地产重组、房企再融资、房企A股上市等方面,予以开闸。
实际上除了绿地借壳金丰投资之外,包括东华实业(600393.SH)、广宇发展(000537.SZ)和银润投资(000526.SZ)等均在2013年底,推出了资产重组的预案,拟通过资产置换股权的模式实施定向增发。
而在再融资方面,推出现金认购定向增发的上市房企则达到30余家,现金认购项目规模达到850亿元,现金认购+资产认购的项目额度达到40亿元,这也显示出,等待新政开闸的房企再融资规模达到近900亿元。
但认为绿地借壳金丰投资属于特事特办的并非仅有上述一家房企高管,3月18日,多位业内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均持相似的观点。
不过上述房企高管同时指出,此前证监会曾两次约谈该公司的财务总监和董秘等,洽谈关于再融资的事宜,而且均是多家推出再融资预案的房企一起约谈,总的态度仍是在推进再融资事宜。这也显示出政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可能。
“国土部门对我们再融资的方案已经无条件通过。”另一家北京上市房企人士透露,不过从方案进程来看,尽管预案发布已经达6个月时间,目前再融资方案仍无实际推进,症结仍是卡在证监会审核环节。
目前多数进展仍是股东大会通过或董事会通过,只有荣盛发展(002146.SZ)撤回了申请停止实施,其它公司仍在等待政策面更进一步的消息。
“仅从绿地案例推测再融资实质性开闸为时尚早。”同一天,华北另一家房企高管受访时同样指出。上述房企进来已经选择项目公司股权融资或土地质押融资等模式,缓解了资金链的压力。
而从近期金融机构推出的房地产融资产品来看,个别产品100万起点认购的年收益已经达到11%,这或意味着房企其他渠道的融资成本仍高。(21世纪经济报道)
绿地655亿借壳金丰投资 撬动房企再融资大闸
停牌8个月之久的金丰投资17日晚发布公告,其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重组,注入绿地集团100%股权,预估值达655亿元。此次重组是A股迄今为止交易金额最大的一次重组并购。绿地集团有关负责人昨日告诉南都记者,公司一直按照计划推进上市进程,对上市成功后的发展也有一揽子计划,国内方面住宅和酒店都将注入A股和H股的平台。绿地此前已借壳盛高置地登陆港交所,此次借壳若进展顺利,绿地将在一年内实现“A +H”双平台资本运营。
兰德咨询、中投顾问等多家机构有关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表示,绿地借壳金丰对房地产行业融资开闸是利好。
金丰一字涨停
绿地认为,这次集团上市重组,规模及影响力均为本轮上海国资改革之最。从昨日复牌后金丰投资一字涨停的迹象看,业内的乐观预期,即绿地成功上市后市值将跃居行业第二,显然不无道理。
根据公告,公司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进行重组,其中金丰投资拟置出资产预估值23亿元,拟注入绿地集团100%股权,预估值达到655亿元。据了解,此次重组是A股迄今为止交易金额最大的一次重组并购。
预案还披露了相关财务数据,截至20 13年9月末,绿地集团总资产为3088.7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348.27亿元。
“从绿地自身来说,目前采取的行动,符合市场预期和自身发展方向。”绿地有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获得审批也与自身资格有一定关系。作为上海国资委下属大型国企,绿地的资金能力和开发实力都属行业领先。
绿地直逼万科
根据统计,截至昨日收盘,目前地产界市值排名第一的龙头股万科A收盘价为7.6元,总股本为110 .15亿股,总市值约为837亿元。如果比较绿地集团目前100%股权655亿元的价值看,绿地相比万科在市值上还有近200亿元的差距,但市值已跃居行业第二。而单从绿地2400亿的销售目标看,“雄心”已经超过万科。
“绿地借壳金丰控制意味着A +H上市平台双翼发力,如果发行一些定向募股、公司债,相信有利于公司资金面。”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向南都记者表示。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南都记者表示,若重组成功,国内地产万科、绿地、万达三足鼎立的格局,绿地这只“足”实力将大大提升一个台阶。而绿地集团作为上海国资的核心资产,未来可能还会收入更多其他资产,形成地产业的航空母舰。
房企再融资松动
在银行信贷收紧、美国Q E退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融资普遍困难且成本上涨。在这个节点绿地上市获得进展,不得不令其他在证监会排队等“绿灯”的房企心生联想。
“在这个时间点批复绿地上市,如果从政策方面来理解的话,很可能有一定导向性。”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昨日向南都记者分析,绿地借壳金丰投资上市,虽然还没有在A股再融资,但是资产重组已经放开。包括中投顾问在内的不少机构均分析认为,证监会在部分层面已经有所松动。
毕竟,自2010年以来,证监会对房地产企业上市和重大资产重组方案,3年多都处于“关闸”的状态。截至今年1月份,有31个已经上市的地产公司,向监管部门递交了增发意向或有关预案,但都还没有获得实际进展。这些融资方案的发布方期待着绿地案例开闸之后,能跟着分得一杯羹。
保利、万科等房企高层就曾公开表示,看好房企未来几年再融资开闸,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多位分析师也告诉南都记者,地产股近期有望借绿地势头回升。绿地借壳重组事件将在短期内大幅提振地产股整体股价的走势。
但也有一些迹象显示行业未必乐观,比如招商地产两次修改定增方案,结果自身股价还在下跌,而阳光100上周赴港上市也跌破发行价等。“房地产预期不太好的情况下,即便证监会审核通过这些房企的预案,也不一定得到市场的埋单。”郑宇洁告诉南都记者。(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