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市场行情 > >> 迈入竞合时代,我国零售和批发业或迎大发展

迈入竞合时代,我国零售和批发业或迎大发展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7-24 00:00:00

  日前,商务部召开零售和批发行业促经济发展情况专题发布会,介绍过去五年来零售批发行业发展情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13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和2013年度中国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发展报告也在同一天发布。

 

  “十二五”期间,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提速,我国零售和批发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融合发展和“竞合”有望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

 

  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所言,随着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促流通相关政策逐渐发挥效应,零售业将开启信息化、品牌化和网络化的新征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而生产资料流通业也将从传统的交易功能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零售业“触网”

 

  零售业上接生产、下连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产业之一,直接影响和带动经济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扩内需等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服务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零售业取得长足发展,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过去五年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6.3%的速度增长,规模从2008年的10.8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销售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一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全年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9%。

 

  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触网”成为2012年传统零售业最突出的亮点。据统计,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截至去年底,国内B2C、C2C与其他零售电商模式企业数为24875家,较2011年增加4125家,增幅为19.9%。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王德生表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零售业也面临一些自身问题,例如网点布局欠均衡,结构优化步伐慢;费用增加过快,经营压力增大;竞争手段单一,不利于市场秩序优化;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有待提升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加快转型创新,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在王德生看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居民消费升级以及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特别是电子商务方兴未艾,零售业将呈现如下一些趋势性变化:零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全渠道经营模式日趋明显;实体店与网络零售融合发展,网络零售出现新变化;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零供关系日趋和谐;零售企业跨区并购提速,行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业态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品牌建设;逐步实现集约化、绿色循环发展等。

 

  遭遇成本之殇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的眼中,时下零售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并在不断摸索中前进。除了应对网络化时代的挑战,成本上升也是零售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

 

  “近几年零售业费用增加很快,而房租和人工成本是推动费用上升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工成本上升又是绝对的。”郭戈平坦言,近年来,以大型零售企业为主的连锁百强企业平均房租上涨21%,人工成本上涨20.5%,水电费平均比上年上涨16%。此外,跨区域发展带来的税率负担也是连锁经营企业的一大难题。

 

  从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发展来看,“一大一小”尤为值得关注。其中,“一小”是指便利店,“一大”是指大型购物中心。2012年,20家主要便利店企业销售增长达到28%,同店比增长高达17%,门店增长14%。

 

  另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购物中心数量已达3000家,商业建筑面积2亿平方米。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我国购物中心数量预计在2015年达到4000家,并且经营方式也将从发生变化———购物面积逐步下降,餐饮和休闲娱乐面积增加,顾客体验功能强化。但购物中心发展布局不平衡,竞争同质化问题突出,预计几年后局部地区可能出现过剩和过度竞争。

 

  种种迹象表明,零售业已经逐步从快速发展过渡到稳定增长时期,去年我国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0.8%,门店数量同比增长8%,这一增速创造了近年来的新低,预计今年连锁业销售增长仍将保持在10%左右。

 

  谈及零售业未来的变革方向,郭戈平认为,一是从规模数量型向效率效益型转变,从精细化管理入手,提升单店效率。二是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利用自身在商品渠道、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营。

 

  “在网购的冲击下,开拓电商业务,尝试线上线下统一平台,是一些大型实体企业的探索方向。”郭戈平表示。据统计,2012年连锁百强中,已有62家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实现销售额约300亿元,更多的实体零售企业还在尝试通过改善供应链效率,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依靠大数据和新技术开展营销等领域的创新。

 

  生产资料过剩之忧

 

  同样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生产资料流通业的市场“蛋糕”已经超过50万亿元,这一成绩令人振奋。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50.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约11.9%;今年前五个月,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较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然而,在销售规模高增长的同时,市场价格和企业收益却出现下降趋势。去年,生产资料市场综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5.6%,比年初下降1.5%。同时,商务部统计的1267家典型生产资料批发企业利润总额达到880亿元,同比减少284亿元,降幅超过24%;整体销售利润率为1.5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把这种“量增价低”的主因归结为过剩。“当前生产资料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供大于求,产量释放过多、过快,而需求仍保持适度增长。”蔡进表示,解决过剩还要依靠调结构,要注重从供给方加大控制产能过快、过度释放,采取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把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变成自觉行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同时,针对当前生产资料物流“两低一高”(即管理水平较低、效率较低和成本高)的状况,从转变与提升物流管理方式入手,加大力度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应用,逐渐形成高效有序、绿色安全的物流体系,进而促进流通现代化进程。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表示,今年生产资料流通业将呈现“一稳一快”两大特点,即在整体发展态势平稳,波动性减小的同时,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他预计,今年生产资料市场销售规模将达55万亿元左右,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左右。但由于需求增长减缓,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市场整体价格水平将比2012年小幅下降。

 

  “今年将是流通行业动作更大的一年,通过加快传统流通和现代物流的有机融合,向现代物流要效率,通过现代物流的功能强化流通增值服务能力,获取第三方利润源泉。”王选庆表示,而积极参与供应链,共同分享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成为大势所趋,企业竞争理念也将从“单纯的竞争”走向基于供应链的“竞争+合作”。  (本报记者 宋斌斌)

 

来源:中国工业报

相关热词搜索: 迈入时代我国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