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行业经过了几年的产能过剩及全行业亏损后,行业基本面基本稳定,产销实现了平衡、库存下降。
今年一季度玻璃市场的效益依然下滑,但从4月底以来开始了上升势头。4月末以来市场需求随旺季转暖,主要生产企业上调产品报价,其他企业也积极配合,形成了一轮较好的市场联动。近期沙河地区和华南地区在库存减少的形势下率先小幅提高价格,东北联合体在结束冬储政策之后也随之调价,华东主要企业也在上调价格。从5月初以来,全国平均价格已经上涨至1449元/吨,平均涨幅26元/吨,为今年以来较大涨幅。
目前玻璃市场产销基本实现了平衡。库存方面,各地市场需求除东北仍显滞后外均已经步入正常小旺季,华北需求也已经进入较为旺盛时间,华南流通渠道去库存进度相对最快。总体看流通渠道的社会库存和生产企业的库存一直在缓慢下降。据统计,截至5月26日,生产企业的库存为2806万重箱,较今年高点已经下降106万重箱;社会库存下降数量还要更多一些。预计未来库存仍将继续下滑。
产量方面,今年前4个月,我国累计生产平板玻璃25176.5万重量箱,同比增长了6%。4月当月,我国平板玻璃产量为6238.7万重量箱,同比增长5.6%。相比3月单月产量6954万重量箱,还降低了10%左右。
专家表示,虽然玻璃产量依然维持较高水位,但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产量环比减少有利于玻璃价格的稳定上涨。下游市场———房地产、汽车,4月需求回暖。前4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长21.1%,4月单月投资同比增速回升,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转正,单月销售面积同比增速较上月小幅升至40.2%。“国五条”出台短暂降低了企业的开工意愿,但随着销售的持续回升,开工正在逐步恢复。房价的稳步上升和企业拿地意愿的增强,将使开工、投资等数据在2013年呈现逐季度回升态势。这将刺激上游平板玻璃消费。4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呈现明显增长,1~4月汽车累计产量由一季度负增长转正,销量降幅也进一步收窄,汽车产销数持续走好,对玻璃价格有一定拉动作用。
C、贸易战升级出口增速下降
今年以来,我国建材产品出口出现了强势增长,但国外有效需求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条件下,增速开始不断下降。
今年前4个月,建材商品出口88.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增速同比加快11.5个百分点,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增速回落两个百分点。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建筑与技术玻璃、水泥制品以及水泥及水泥熟料等主要商品的出口额均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额略有下降。
但国外有效需求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加剧,建材产品有关的贸易战不断升级。建材出口企业加大创新与研发力度提升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在加快,今年出口额在稳步增加。
出口增速持续回落
在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建材出口企业加大创新与研发力度提升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今年以来,我国建材产品出口出现了强势增长。
一季度,建材商品出口6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增速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但比今年1~2月回落了12.5个百分点,比今年1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
从增长的趋势看,出口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1月份增长50.5%、2月份增长19%、3月份增长5.5%。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建材商品出口继续延续去年以来的较快增长态势,出口的增长更多地体现在价格的上涨。
一季度,建材商品出口离岸价格同比平均上涨24.1%,剔除价格因素,建材商品出口实际仅增长0.2%。一方面,说明了出口商品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和服务在提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出口压力在增大,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较多。
其中,对美国、欧盟、东盟及金砖国家建材商品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2%、13.5%、64.2%和31.3%。对日本和韩国建材商品出口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2%和2.6%。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