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遨游太空15天后,神舟十号飞船终于在6月26日安全返回地球。返回舱于8时07分顺利着陆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的预定区域。至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进入空间站工程建设的崭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运用在航天飞船上的重要技术成果也将加快向民用转化的步伐。
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回顾过去的十余天,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准确进入轨道。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一号。20日,航天员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23日,指令长聂海胜手动控制神舟十号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航天员再次进驻天宫一号。25日,神舟十号飞船自动撤离天宫一号,开展飞船绕飞等技术试验。26日,飞船返回舱携带3名宇航员回归地球,天宫一号恢复至长期运行轨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26日国新办举办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表示,“此次任务整个实施过程堪称完美,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我国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取得四大突破。突破了以气闸舱、舱外航天服为标志的出舱关键技术;突破了手控交会对接和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基本掌握了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对接起来的组合体的控制和运营技术;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航天员在轨驻留保障技术体系。
与此同时,第一阶段任务获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技术上,形成了应用型的载人天体往返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载人航天研制生产体系和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在轨活动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陆海天基相结合的测控体系。应用上,利用这几次飞行试验,开展了大量的空间对地遥感、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探测这些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还进行了飞船绕飞、在轨维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术试验,还有这次大家看到的太空授课活动,丰富了科学研究和应用成果。基础能力上,进一步加强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基础,提升了整个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带动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王兆耀特别称赞道,“整个任务当中,产品质量优良。”
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提速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用于运载航天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将采用全新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在发布会上表示。
随着空间站的建设和未来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发展,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能力和任务适应性已经不能满足任务的需要,需要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为进一步加强航天运输系统的建设,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增强现役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的适应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开展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家族成员,一个是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另一个是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未来它们将全面承担我国空间站建设、空间发射的主要任务。”袁洁表示。
据了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在研的最大运载能力的运载火箭,将主要用于满足载人空间站等的发射需求,具备近地轨道2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在载人空间站工程中承担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具备近地轨道约13吨的运载能力。
这两型运载火箭将在充分继承现有运载火箭的成熟技术基础上,按照产品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思想,从总体设计到分系统设计,从结构材料到单机产品,都采用大量新技术,特别是采用新型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也就是液氢煤油和液氢、液氧等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更加安全、可靠和绿色环保。
目前,两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研制成功后将主要在海南发射场执行相应航天器的发射任务,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首飞。
航天技术辐射效应日渐扩大
长久以来,载人航天都是我国高新技术的集中展示。通过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有力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
据统计,自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来,已经有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1100余种新材料的批量生产受益于航天科技军转民应用。
此次神十上天,其太阳能电池翼备受瞩目。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811所载人航天电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刘辉介绍,神十和天宫一号的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高达28.6%,比民用光伏电池板的效率高出10%以上。未来将有望应用于纯电动车上。
从神一到神十、天宫目标飞行器,以及未来的空间站,其储能电池,经历了镍镉电池、高压镍氢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等三代技术更新。“相比于第一及第二代储能电池,第三代锂离子储能电池在技术体系移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从航天运用转移至民用领域,将不必付出太多的技术转移成本,就能较为方便地进行应用。”刘辉表示。
811研究所党委书记周旭东透露,该所在锂离子蓄电池技术方面已获得上海市的技术孵化支持,目前初步投建了用于纯电动车的锂离子蓄电池生产线。
此外,针对航空器的严格要求,我国也开发了许多尖端润滑油产品,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民用领域,以满足车辆、设备越来越苛刻的润滑要求。
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表示,目前在航天尖端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中,可开发的空间很大,把航天技术运用到民用,可以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发展。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航天技术成果将得以转化。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航空产业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扩大航天民用规模。(本报记者 高晨)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