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我投资,你省钱”为特点的合同能源管理(EM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专家估算,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每个项目平均节能30%。然而综观国内市场,EMC事业发展仍低于预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有发展空间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陷入尴尬的瓶颈位置?
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相关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赵明近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投资,你节能,共分利”,这九个字被公认为合同能源管理的精华与核心。
目前国内节能服务公司总数已突破4200家,2012年年底节能服务公司创下了1650亿元产值,同比增长32.2%。目前EMC项目投资总额达557亿元,同比增长35.2%,实现节能量1882万吨标准煤。标志着国内节能服务产业规模的壮大。
为了配合“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规范节能服务市场,国家发改委推出了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制”。赵明表示,随着两年时间共5批次备案名单的公布,目前通过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已达3210家。“由于市场准入标准缺失,这一行业鱼龙混杂,有些注册资本仅几百万元,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也进入这一领域,使得这一本来有着很高的资金和技术门槛的新兴产业遭到用户诟病。”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委员会能源标准专委会副主任白荣春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近日举办了绿色照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规范研讨会,意在对绿色照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规范和管理。
中国商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商业流通企业对照明节能方面需求巨大。深圳天虹商场黎秀三在会上介绍,2012年天虹商场水电费总额3.2亿元,其中电费占近99%。为了节约能源,天虹商场用LED照明替换石英灯和传统的荧光筒灯及陶瓷金卤灯,并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黎秀三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根据财务数据,该项目一年可节约用电费用42%,对于商业照明节能量来说非常可观。”
EMC模式推广的瓶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实现双赢的商业模式,在国内的发展却并没有想像中那样顺利。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占比非常少。”国家节能中心辛升处长表示。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至今,仅有0.05%的企业使用该业务。专家认为,“叫好不叫座”的根源在于EMC行业面临着“融资困难、项目难找、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三大瓶颈障碍。
首先是融资难。EMC模式对节能用户而言是工程初期的低投入或零投入,这样就需要节能服务企业垫付照明装置的投入成本。由于自身的垫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项目贷款或项目融资就不可避免。其次是采用收支两条线的财务体制无法应用EMC模式,导致一些单位有巨量的高耗能光源却无法改造。
“合同能源管理到底能走多远?节能服务管理是否真的能成为一个产业?这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我们不希望某些节能服务公司为了短期的利益,毁掉了一个非常朝阳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业。”赵明呼吁节能服务公司、利益相关方,为了共同长期的利益,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市场真正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行业整合在即
“节能服务产业开始出现行业洗牌的势头。”赵明介绍,目前通过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已达3210家,未进入备案名单的公司还有近1000家,这意味着国内节能服务公司总数已突破4200家。
国家发改委“绿照办”主任吕芳表示,目前国内节能服务产业集中度低,整体服务水平不高,这一问题必须通过节能服务产业的并购整合潮来解决。
赵明认为,当一个产业里出现足够多企业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资源整合,以促进产业升级。随着小企业因缺乏资金和技术逐渐退出,优势企业将继续分享这一新兴产业不断增长的市场“蛋糕”。
事实上,整合趋势已显现出苗头。2011年以来,国内数家节能服务上市公司均已开启产业纵向整合步伐,如达实智能先后收购北京启迪德润、联欣科技,达实智能从单一建筑智能化业务向绿色建筑供电系统服务商延伸,并壮大为一家全国性公司。此外,英威腾收购合生动力,也实现了自身产业链纵向延伸。外资近来也在通过横向并购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如施耐德并购利德华福、罗克韦尔自动化并购九州电气变频业务等。据介绍,2011年到2012年间,国内节能服务产业共披露并购案例19例,交易金额达近80亿元。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国内节能服务产业大军中将出现年产值达5亿元的企业50家,年产值达2亿元的企业100家,整个节能服务产业年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截至目前,产值达亿元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寥寥无几。这也预示着优势企业必须通过整合行业优势技术和市场资源来实现做大做强。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节能服务行业整合的方向,一是通过纵向整合实现节能技术、设备制造供应及维护等多环节的配套,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二是通过横向整合扩大同类产品的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本报记者郭燕春)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