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为96.9,与2012年四季度基本持平。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为55.6,比2012年四季度回落3.7点,在过冷的“蓝灯区”进一步下行。同时,我国煤炭产业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表明行业仍处于筑底调整中。
进入5月份,随着天气转暖,煤炭进入传统需求淡季,并且进入丰水期后,水电出力增多,动力煤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压力。根据预计,我国煤炭市场将维持总量略显宽松的供求格局,价格回暖无力趋势明显。
价格回暖无力
4月末,在贵金属价格大幅跳水、美元指数持续走强的影响下,以原油为主的国际能源市场走势疲软,并对国际动力煤市场形成严重打压,动力煤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一季度,煤炭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高库存、进口冲击、水电挤出效应、国内产能集中释放,多重因素叠加让煤炭行业不再占据优势地位。
受煤炭产品市场疲软、需求不足以及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一季度,我国煤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下降26.3%和18.4%。
一季度,我国煤炭产业实现利润总额680.9亿元,同比下降34.1%,降幅比2012年四季度扩大4.5个百分点。煤炭产业出口额为3.6亿美元,同比下降48.8%,降幅较2012年四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
实际上,自2012年底开始,我国煤炭消费持续滞后,使得动力煤价格回暖无力。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39家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创5年最低,33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增长率为负值。33家净利润增长率为负值,占全部煤炭上市公司85%。
可以看出,我国不是哪一家煤炭企业经营发展出现了问题,而是全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困境。在这种困难下,煤炭企业的经营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一些资源状况好、企业负担轻、经营水平高、多方面发展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强,虽然也遇到了困难但盈利水平没有出现大幅下降。但是,一些资源条件差、企业负担重、企业规模小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下降。
当前,受大秦线检修影响,铁路调入量大幅减少,港口煤炭库存明显下降,但其利好未能助力国内煤市走出“阴霾”。预计短期内,我国动力煤市场将弱势运行,不会出现实质性回暖。
专家建议,面对如此局面,煤炭行业需要做好应对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变缓、市场需求长期难以提高的思想准备,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控制产能无序增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和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
行业景气度难再骤降
煤炭专家认为,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社会用电需求减速、水电出力快速增长、“西电东送”对沿海地区火电设备出力的抑制,以及煤炭进口数量再度回升等一些不利因素,仍然是导致本期环渤海地区动力煤交易价格继续下挫的主要原因。
如今,受煤炭市场供求形势整体低迷,煤炭贸易商对煤炭市场的预期不明朗,煤炭市场看跌心态较强,煤炭生产、贸易和消费企业依然处于观望状态。
同时,煤炭库存高企,需求处于恢复过程。而动力煤进口量呈稳中有涨势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继续下跌,我国动力煤市场价格呈稳中有降的态势。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在“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分析研讨会”上表示,虽然当前煤炭产业仍处于“寒冬期”,但今年一季度,我国煤炭消费量较大幅度增加,价格继续小幅下跌,我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已有暖意显现。
岳福斌说,与2012年大幅下滑态势不同,今年一季度,煤炭部分指数降幅明显趋缓。其中,煤炭产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跌10.9%,但销售收入同比微增0.2%,表明煤炭消费量大幅增加。这说明,煤炭行业调整最痛苦的阶段已过去,我国煤炭市场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产业深度调整已基本到位,煤炭价格继续大幅下调的空间不大,行业景气度也不可能出现骤降。
能源主体地位难改
实际上,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煤炭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多,煤炭供过于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的形势让煤炭企业感到生存的压力,但也提供了一个推动企业改革、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煤炭行业已从高投资、高产量、高价格的投资驱动阶段过渡到创新驱动时期。
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伴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暖,带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加快,火电的发电量会有较大的增加。而在煤价低位盘整或下行的情况下,火电企业的利润率将持续上移。
市场普遍预计,2014年后,煤炭价格受运输产能释放影响,还有持续下调的可能。对于火电企业而言,利润率中长期仍有上升空间。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可能有所下降,但全社会煤炭需求总量将保持适度增长,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仍很难改变。根据我国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考虑到煤炭需求弹性系数由近10年的1.0下降到0.5左右,以及综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煤炭资源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和利用的可清洁性等因素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煤炭消费增速将保持在3%~4%之间。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50亿吨左右,煤炭工业仍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