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竞争变革的重要关口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8次起伏的“硅周期”,创新与竞争是产业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回顾2012年,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出现小幅负增长的同时,手机应用处理器、平板电脑处理器出现了40%甚至60%的高速增长,桌面/服务器处理器出现了5%的负增长;高通公司市值首次超过英特尔,微软、谷歌相继推进平板电脑,巨头开始软硬整合;ARM推出64位CPU内核,覆盖从智能手机到服务器的广泛领域。一切都在预示着继计算机、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后,又一轮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正在形成,势必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该计划描述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5大目标,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被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实际上,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就是大国之间争夺现代工业、信息社会主导权的博弈。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项目,抓住了消费电子发展机遇,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占有率超过美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机遇,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组织实施了“微电子计划”、“15年芯片发展计划”等,重夺集成电路产业主导权。韩国政府举全国之力,实施半导体工业振兴计划等,通过10年的努力,扶持三星电子成为全球第二大集成电路厂商。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领域高速发展,基于芯片、软件、网络、内容的协同创新成为主要发展特征,新的研发和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产业力量不断涌现,正在打破长期主导信息技术产业的WINTEL体系。全球大公司加快资源整合,集成电路领域成为全球并购重组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英特尔、三星、台积电先后投资全球最大的光刻机厂商ASML。移动智能芯片市场加速洗牌,手机芯片已进入28nm、4核时代,通过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创新,按等比例继续缩小,从22nm/20nm向16nm/14nm,甚至更小特征尺寸过渡,18英寸生产线预计2018年建成,未来30年还没有看到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取代集成电路技术。
2012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稳步发展
2012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尽管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出现了小幅下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还是实现了平稳增长,总体表现在产业规模保持增长、发展质量继续改善、竞争能力有所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改观。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全行业实现销售额2158.5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设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销售额为621.68亿元,同比增长18.1%;制造业销售额501.1亿元,同比增长16.1%;封装测试业销售额为1035.67亿元,同比增长6.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823.1亿块,同比增长14.4%。根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金额为19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出口金额为534.3亿美元,同比增长64.1%。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随着国内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展讯通信、锐迪科、海思半导体、珠海全志、福州瑞芯微等企业在移动智能终端芯片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产嵌入式CPU累计出货量超过1亿颗,国产动态随机存储器产品累计出货超过1000万颗;广州润芯、西南集成、泰斗微电子等芯片产品的研发,有力地推动了北斗产业化;中芯国际40nm工艺实现小批量产,公司全年实现了赢利,先进封装规模进一步扩大,刻蚀机等关键装备进入了生产线。此外,企业并购重组依然活跃,展讯收购了Wi-Fi芯片企业成都穿越,锐迪科收购了基带芯片企业互芯,深迪半导体收购了汽车级陀螺仪生产企业Melexis。
2013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展望
展望2013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有望逐步走出市场需求疲软的阴霾。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内需市场的释放,《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的落实,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在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另一方面,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新能源等推动传统工业升级的领域,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将继续成为全球最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进而带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13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集成电路处)
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