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乃至“十三五”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行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前景美好,令人期待”。
良好基础良性发展
医药行业过去10年的快速成长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的10年间,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非凡成绩,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达15694亿元,1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1.9%,较10年前增长6倍多;医药工业效益保持同步增长,2011年医药工业利润达1660亿元,年均增长24.3%。以上数据表明,医药行业效益增幅高于生产增幅,即医药行业增长质量良好。二是医药企业实力增强。伴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医药行业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企业。与10年前相比,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两家增加到2011年的20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2011年已增加到10家。三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医药行业出口交货值达1440亿元,年增长19.6%。药品生产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正在加快,通过美国FDA、欧盟认证的化学原料药已达300多个,通过美国、欧盟GMP认证的制剂企业达30多个。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生物医药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
今年以来,医药行业运行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今年1~6月,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300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811亿元,同比增长17.7%。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报告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提到,在全国所有工业门类中,医药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内需、外需双不足的背景下,医药行业依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十分难得。今年1~9月,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2884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利润1238亿元,同比增长18.0%。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产值增长速度目标为20%。从今年1~9月数据来看,医药行业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而全部工业1~9月份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8%。
市场拉动政策助推
除了医药行业自身发展因素外,市场扩容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更是行业飞速发展的助推器。
市场不断扩容,拉动医药行业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靠市场拉动才能实现。与美国卫生总费用占该国GDP约17%,世界平均水平为8.5%的情况相比,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5%,差距显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GDP要翻番,对医药行业来说意味着今后发展空间更大。另外,有数据显示,在过去3年的医改中,各级财政下达资金12409亿元,远高于当年计划的8500亿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费较医改前增长大概3000亿元。到2015年城镇居民和新农合补助标准将从200元提高到360元,仅此一项增加医保费用1600亿元以上。
政策助推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据粗略统计显示,2011年12月~今年7月,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6个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文件。它们是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提出推动药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质量规范升级,为此国家设立了支持企业进行新版药品GMP改造的专项;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研究完善药品经济政策,对已达到国际水平的仿制药,在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保证药品安全的激励机制”;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力争全国医药百强制药企业销售额占到全行业的50%以上”;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把生物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为落实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已开设两个专项给予扶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紧缺产品可采用招标定点等方式确保供应。另外,要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强调调动企业生产供应药品的积极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并调动医药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医改。
做好管理推动发展
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做好规划,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是行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工信部近期开展的两项工作期待医药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
目前,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正开展医药产业政策研究工作,为制定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政策,让各部门相关政策形成合力,推动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基础。该工作已于今年9月3日正式启动,由中国药学会承担。
此外,11月初,工信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品种实行定点生产试点的通知》,提出“先期选择5~10个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化学药品种开展试点,目标是解决市场供应不足或供应不稳定的问题,对定点生产品种各地不再单独进行基本药物招标。工信部负责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定点的牵头组织工作,与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招标选择定点生产企业的标准和规则,尤其关注企业产品质量和供应保障能力。(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吴海东)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