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起,“中成药将大幅降价”的消息在业内愈传愈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成药价格也成为医药界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2014年中成药价格将全面调整,但调整属于“有升有降有稳定”。当下药品价格评审尚未全部结束,中成药价格暂时不会有变化。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是,首轮调整目录或将于本月公布;日使用费用超过30元以上的独家品种可能被要求在平均中标价基础上降价15%。
风声渐近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以下简称“药价评审中心”)网站挂出消息称,2月13日,药价评审中心在北京召开中成药妇科等5类药品专家预评审会,就妇科、眼科、耳鼻喉科、骨伤科、皮肤科中成药价格评审中涉及相关问题及品种进行讨论咨询,听取专家意见。寥寥百字,引起业界广泛联想。有人预言,中成药将大幅降价的第二只靴子即将落地。
2013年2月,发改委启动第31次药品价格调整,完成医保目录化学药全品类降价。是年3月,药价评审中心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将全面启动中成药价格评审。除了中药价格多年没有动过外,还有其他多个原因:一是有的品种进了国家医保目录,但没有定价;二是中药材市场波动已经不大;三是中药产品的专利比较多。“我们已对日费用比较高的中药品种进行了审核。”上述人士称,调查发现,除了部分低价药以外,很多中成药的原料成本可以实现内部消化,价高的很大部分原因是销售费用支出。
业内人士指出,2013年11月14日开始,发改委密集举行了7场有关中成药的价格评审会,评审范围几乎囊括2010版医保目录里中成药部分的所有种类。
在渐行渐近的调价风暴中,价格相对较高的独家品种无疑最为企业和市场关注。据悉,日使用费用超过30元的中成药独家品种或将遭遇行政性降价,要求在平均中标价基础上再降15%。
资料显示,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中药独家品种接近70个,其中大多数独家品种来自中药上市公司。在近几年各省进行的药品招标中,独家品种也往往因为“独家”而获得相对超然的地位和较有优势的中标价格。
企业心声
“低价药再也降不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说。以复方丹参片为例,政府规定的最高零售价为6元多,而康恩贝仅按标准工艺的生产成本就已经接近6元,还没有算上设备折旧、工人工资等。“作为企业,我们必须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上市公司,我们又必须对广大股民负责。我们希望能够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胡季强代表表示很纠结。
有同样感受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颈复康药业董事长李沈明。“新医改推行5年,中药材价格上涨了5年。”李沈明代表说,颈复康药业常用中药材为400多种,5年内涨价的有100多种,加上药典标准不断提高,药品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我们一个生产了62年的品种去年全部停产。”
全国人大代表许淑清是广西梧州制药董事长。她认为,对中药,特别是几十年来持续保持优良品质的中药,政府不仅不应当降价,还应涨价。“企业现在采用的是现代化厂房、进口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先不说药材涨价,仅企业研发这一块,成本是一高再高。”
“医保目录内大多中药品种的市场价格,即使是中标价顺加15%,也远低于发改委最高零售限价。但如果此次价格调整是真的遵循‘限高扶低’的原则,独家品种将受到打击。”有企业人士如是说。
针对“日使用费用超过30元的独家品种要求在平均中标价基础上再降15%”,一位上市公司高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该高管认为,此举不利于中药创新。“很多独家品种实际上就是创新中药,产品研发长达十几年。原研药过了专利期仍可以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中国本土的创新药物为什么必须低价?再说,上一轮中标是在2009年,2009年至今已经5年,各种生产人力、动力成本都发生了变化,且企业为了中标均压低了价格。要求企业再在平均中标价上降价15%,企业很难承受。”该高管表示,企业将继续跟发改委进行沟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也表示,降价一刀切并不合理。他建议启动一个研究药品价格构成要素及其比例的课题,以建立一套合理的定价机制。
官方回应
“中成药价格调整将在2014年完成。”宋大才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此轮中成药价格变动是调整,而不是降价。“‘降价’只有单纯的‘降’,而‘调整’则是‘有升有降有稳定’,是一个动态过程。”
宋大才告诉记者,此轮价格调整目前尚未到正式掀盖头的时候。“价格调整须等到全部品种价格评审结束后。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讨论哪些品种价格要下调,哪些品种价格要上扬,哪些品种价格维持不变。目前中成药价格评审尚未结束。”
宋大才强调,是否以降为主,关键要看品种本身。“我们价格调整不是针对某一类品种,而是有一套统一的原则和方法。所有品种价格调整都要根据这个原则和方法。”
对于市场极为关注的独家品种,宋大才仍坚持表示,要看最后价格评审出来的结果。“当然还要结合其生产成本、市场供求以及交易实际价格。”
记者也从侧面向相关协会了解了情况。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中成药所有品种确实还停留在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尚未上报到发改委。不过,该人士表示,价格调整不可能是一次完成,会分期分批逐步进行。“全国‘两会’后大概会有首批产品价格调整方案出台”。(本报记者胡芳)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