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8月30日至31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届时,两国总理将共同主持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此行将是默克尔自2005年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六次访华,受到各方关注,特别是在当前欧债危机久拖不决、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且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8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中国著名欧洲问题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兼该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认为,默克尔此次访华将聚焦经贸问题,未来中德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经贸问题成为“重头戏”
冯仲平认为,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经贸问题无疑成为默克尔中国之行的重要议题。
从出访阵容看,随默克尔访华的代表团成员包括7位内阁部长和两位国务秘书,其中有财政部长朔伊布勒、经济部长勒斯勒尔、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环境部长阿尔特迈尔以及德国经济界的重要代表。
从会谈议题看,欧债危机不可避免成为焦点话题。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国家购买力下降,对中国制造业产生负面影响,而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强劲的经济引擎,在带领欧元区走出危机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德国希望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解决欧债问题作出贡献。此外,双方还将讨论的问题涉及经济交流、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从访问行程看,默克尔将前往空客与中方合资企业所在地天津进行访问。空客视中国为重要发展市场,但由于欧盟航空碳排税等因素导致空客在中国的扩展更为艰难。德国媒体指出,默克尔此行或许能使2016年将要到期的空客合资企业合同得到延长。
中德经贸合作前景看好
今年10月11日,中德将迎来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持续动力。一是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据中方统计,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1690亿美元,较建交之初的2.74亿美元增长了600余倍,约占中欧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德国已连续30余年保持了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而中国也已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和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商品从传统的纺织品、原材料等逐步拓展到汽车、航空、通讯等高附加值产品。二是两国投资合作成为新亮点。一方面,德国对华投资稳步增长。截至去年底,德国累计对华实际投资逾183亿美元,在欧盟国家中居首位。德国在华投资项目几乎涉及中国所有对外开放的投资领域。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在规模和质量上也在逐步提升。截至去年底,中国在德非金融类投资额达19.2亿美元。除机械、汽车、化工、电子电气、交通运输和通讯等传统领域的良好合作外,中德双方正积极探索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十分广阔。冯仲平认为,从双方各自经济需求和双方投资潜力两方面看,未来中德合作前景都十分看好。受欧债危机拖累的影响,德国经济增长开始出现趋缓迹象。最新统计显示,7月德国经济景气指数跌至28个月低点。在对欧元区出口受阻情况下,加大与新兴国家体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合作,对于保持德国在欧洲的经济领头羊地位至关重要。对中国而言,欧债危机导致今年以来中欧贸易额严重下降。1月至7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3.6%,7月当月下降16.6%,已成为制约中国出口的首要因素。如何加强与德国的经济合作同样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从双方合作潜力看,虽然中德贸易额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相较于两国经济规模和市场需求,依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在投资领域,目前中国对德投资额只相当于德国对华投资的10%,仅占德吸引外资总额的0.3%。随着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中国对德投资的发展势头是值得期待的。
深化经贸关系需新思路
尽管中德经贸关系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双边经贸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冯仲平将问题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中德经贸合作在继续保持互补性的同时,其竞争面也同步出现。中德两国经济合作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德经济互补性强,德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优势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提升德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中国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中国向欧盟(特别是南欧国家)以及其他第三国的出口面临来自德国的竞争恐难避免。二是德国对中国参与“救欧”存在两面性。一方面,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作为欧盟最重要经济体以及相关救助机制主要出资方的德国,无疑希望中方全力“救欧”。但在中国经济当前同样面临增长放缓、出口乏力、股市不振等背景下,要求中国全力救助欧洲并不现实。从另一个方面看,德方对中方在未与德国协商的情况下购买部分欧洲国家国债心存疑虑,“中国经济威胁论”在德国仍有一定市场。三是一些经济纠纷短期难以解决。德国政府在近日的吹风会上透露,德方将在默克尔此次访华中向中方提出中欧太阳能之争问题以及敦促中方为德国企业在华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等问题。
针对上述新问题,冯仲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把握中德关系良性发展的大方向,夯实双边经济关系的政治基础。今明两年,中德领导层将相继换届。维持中德长期、稳定、友好的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双方应加大高层互访,加强应对危机方针、原则的磋商和协调,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扩大贸易规模,使两国经济关系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更上一个新台阶。其次,重点围绕欧债问题保持中德的密切磋商。中方已明确表示,将不再购买任何欧元区国家的国债,主张将借助包括IMF在内的多边机制向相关国家提供救助资金。最后,有效利用中德政府磋商机制解决双边分歧与矛盾。中德政府磋商机制自去年6月首次启动以来,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在经济、科技、人文以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多年来稳固的经贸合作和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中德关系必将发展成为更加相互依存、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冯仲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