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刊登《电子厂“藏身”居民区“毒气”直排居民窗口》一文,引起了环保部门和电子厂的重视并及时完成了整改。对此,电子厂附近的居民奔走相告,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希望以后这种工厂能自觉做好环保,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排查,为什么非要等到记者报道了才想起整改?!
不难看出,电子厂藏身居民区排毒事件的解决,走的还是“读者报料——新闻曝光——领导重视——部门落实——企业整改”的套路。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媒体一曝光,相关负责人高度重视马上大笔一挥作出批示,执法人员紧急出动迅速查处……俨然成为处理社会危机的固定模式,而新闻记者的锋利笔头似乎远比那些手握实权的执法监管部门更有杀伤力。 这不由使人感到奇怪:为什么有些问题非要等到曝了光才得到整改? 也许有人说,不曝光、不举报叫人家执法部门怎么去查?怕就怕曝了光还没有人去查。比如群众不报警,叫人家警察怎么出警?如某地方有人在打架,如果你不打110报警,人家怎么知道那个地方有人打架?这样说也无可厚非。只是有些单位存在严重的观望和等待心理,觉得接到有人投诉,自己再整改也不迟。有些单位对整改认识不足,觉得就是“一阵风”,过了这阵就没事了。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群众的举报和舆论的监督,电子厂能够终结排“毒”的历史。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弄不明白的是,平时的执法监管机构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总是等媒体把问题曝光以后才去管和查?如此,怎么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让老百姓放心?是真不想查还是因为吃的是这碗饭,记者曝光了说不过去不得不应付一下? 电子厂排“毒”事件的解决,表面上好像是舆论监督的“给力”,实际上却暴露了政府执法部门工作的“乏力”。曝光的排“毒”事件仅仅是浮出水面的一个鲜活案例,此次因为群众的举报和记者的给力不幸被逮个正着,那么还有诸多潜滋暗长尚未暴露在阳光下的不法行径呢,是不是要等接到群众的举报和记者的跟进后才劳师动众吗? 防患于未然永远比亡羊补牢更有效。但是我们有些执法部门好像习惯了,食物中毒后,相关部门开始检查;桥梁坍塌后,开始追查……那么多问题总是在出了问题后才暴露,之前无人会去防患于未然,无人会去亡羊补牢。每一次血的教训后,我们才会有所行动,过一段时间后又会一切照旧。期待不会发生,事情却往往发生! 相比过去,现在新闻媒体的质疑和曝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猛烈,可以说新闻媒体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即使逃过一时,但逃不了永远。因此,监管部门不要心存侥幸的心理,应变被动为主动,多微服私访,多了解民情倾听基层的声音,练就一对“火眼金睛”,才能牢牢掌握执法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