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宜昌5月13日电 题:湖北宜昌,大城蝶变正当时 作者 刘良伟 郭晓莹 从高空俯瞰下去,长江三峡犹如一条玉带飘浮于群峰之间,宜昌,就像镶嵌在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在历经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建设后,宜昌正在抢抓“黄金十年”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力争“十二五”末,城区框架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承载能力。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走遍大江南北的郭沫若看出了宜昌的大城气象。如今,宜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之梦正缓缓开启。
顺应时代之发展 长江出三峡,捧出一颗璀璨明珠——全国文明城市宜昌。 被誉为“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宜昌,正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迎着城镇化浪潮,迈向现代化特大城市。 放眼全国,1000多公里的长江中上游,只有重庆和武汉两座特大城市,一般来说,一个特大城市辐射半径为两三百公里。汉渝之间,迫切需要一座现代化特大城市来带动。宜昌通,长江通。 极目荆楚,武汉、宜昌、襄阳呈金三角结构,鄂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寄望宜昌成为特大城市带动。 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举行“一主两副”宜昌现场办公会,将宜昌作为全省“三个三分之一”重点布局。即,武汉占全省经济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宜昌和襄阳占三分之一,其它市州占三分之一。去年,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纵观宜昌,大城蝶变正当其时。1971年,葛洲坝工程开工,宜昌城区人口只有17万;1988年葛洲坝竣工时,人口到了35万;三峡工程拉动宜昌城区人口扩增到如今的128万。从滨江小城迈向中等城市,又从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宜昌完成了两次大跨越。 宜昌生产总值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宜昌的生产总值达到2508亿元,在全国287个地级市中,排名63位;在中部同等城市中,居第2位;在沿江同等城市中,排名第4。 2012年,宜昌城镇化率达到53.59%,已经进入城市快速发展期。 有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有城镇化推进,内生动力旺盛,外部驱动强劲,不想“长大”都不行。 作为“宜荆荆”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宜昌的辐射鄂西的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宜昌净流入10万人。预计到2016年,宜昌的经济规模将翻一番,大量人口将积聚宜昌。 目前,宜昌老城区面临系列挑战:交通、住房压力过大,局部人口密度严重超标、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等。人口密度最大区域已经达到6万人/平方公里,超过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疏解老城压力,扩容势在必行。
强壮城市之筋骨 1988年,一片荒凉的东山成为宜昌城区首个开发区。24年过去,6平方公里东山变身为车水马龙的闹市。居住人口从1万多增加到12万,人福药业、黑旋风锯业、柏斯琴行、河南双汇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上千商户入驻金东山大市场,年提供税收由6000多万元增加到14亿多元。 东山之路,让宜昌人明白:只有产业与城市,互为依托,相互作用,才能产城共融共兴。今天,这一“法则”正在成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秘笈。 在“旅游向西、产业向东、城市聚中”的整体战略布局下,宜昌全力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宜昌国家级高新区已形成东山、猇亭等“一区六园”格局,将按照产城共育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先生态后生产、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引导园区和产业科学规划布局。 2013年3月,总投资167亿元的51个重大项目集体开工,宜昌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目前,宜昌正在扎实推进的“六大千亿产业3年行动计划”。预计 到2016年,化工产业产值要达到1800亿元,食品饮料产业要达到15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要达到160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达到10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要达到1000亿元,现代物流产业要达到1000亿元。 预计到2016年,宜昌的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元,经济总量占湖北省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筋骨将更加强壮。
彰显城市之特色 按照湖北省政府批准的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30年,宜昌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平方公里以内。 到“十二五”末,宜昌中心城区力争形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承载能力;中期达到“300万人、300平方公里”规模,远期愿景为“500平方公里、500万人”规模。 宜昌之秀,贵在山水。 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坚持科学发展、绿色生态,引入“后现代”理念。 未来的宜昌,将沿长江两岸绵延几十公里,由山环水绕的13个组团组成。 西陵、伍家岗、点军、夷陵组团——是城市景观风光的主要区域,重点突出自然山水的景观保护。 三峡坝区组团——处于高山环抱之中,坝上为高峡平湖,坝下为西陵峡江风光。 猇亭、白洋组团——是以工业为主的区域,注重生态防护,保护区域内大的山脉和水系。 龙泉、鸦鹊岭、安福寺、顾家店组团——以工业景观为主,注重绿化防护。 红花套、高坝洲组团——保护现有的田园风光,适当改造高坝洲湿地,注重工业园区与居民点的绿化防护。 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生态屏障隔离,再通过快速通道和轨道交通相连,山水特色尽显,城市品质将进一步提升。 宜昌新区快速拓展,做到四个先行——路网先行、公建先行、安置先行、生态先行。 以路网为例,新区将新建跨区、跨组团的城市环网快速路、BRT、慢性系统、绿道系统及微循环系统,丰富出行方式。未来的宜昌新区,要打造15分钟交通圈,从甲地到乙地,保证15分钟到达。 新区将高标准建设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匹配的综合服务体系。各个组团在就业、医疗、教育、公共文化等方面均等。 未来宜昌,将呈现显山露水、山水交融、起起伏伏、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连绵不断、若隐若现的江南城市风景,是一江两岸、山环水绕的后现代之城,“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的城市形象将进一步凸显。
创新建设之举措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宜昌创意十足。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宜昌集思广益,出台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等七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支撑。 宜昌成立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新区推进办公室,由市委、市政府直接协调解决新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实行提前介入,并联审批,特事特办,限时办结,从各方面集聚优惠政策,为新区建设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完成新区建设,预计需要投入2000亿元。其中,政府主导投入到路网、生态等方面的资金约300亿元,其它商贸、旅游等综合性投入靠社会投入。
钱从哪里来? 宜昌创新思路,在市场上找到资金。 今年以来,宜昌先后在北京、香港、武汉举行集中招商引资活动。企业家们敏锐捕捉到特大城市建设的商机,南玻集团已在宜昌投资近40亿元,今年追加投资25亿元。诚通实业投资公司,是实力雄厚的央企,与宜昌签订200亿元投资协议。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抢滩宜昌。 宜昌城区“七山二丘一平”,属于典型的低丘缓坡土地。 为了保护山体、水体的自然特色,宜昌保护优先、生态优先、高度集约、节约用地。 宜昌新区规划共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保护用地达到了115平方公里。 城区建设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考虑节约集约和生态建设,阶梯开发,精细利用。 在建设中,宜昌统筹区域用地性质,系统谋划测算挖方与填方工程,努力做到挖填平衡,降低成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