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5月12日电 (刘兵 黄腾飞)这几天,成都军区某红军师装甲团坦克三营教导员白杨民,刚刚结束了师组织的十八大精神巡回宣讲,又忙起了另外一件事情。“5·12”汶川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到了,他计划着要去祭奠一下在地震中遇难的亲人们。那场大地震,给这位军人留下了太多创伤,7位亲人不幸遇难。
那一年奔赴家乡北川执行救灾任务的白杨民,强忍悲痛,日以继夜艰苦奋战,与战友刨出52名幸存者,抢运100多名重伤员,疏散群众500余人,其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先后被成都军区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几年来,他并没因为荣誉光环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比以前更忙碌,工作尽心负责,对战士很有亲和力。”该团政委李斯唯告诉记者,去年白杨民被选举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将官兵的心声带到了北京,11月18日,从北京回来第一天,他顾不上旅途劳顿,一放下行李,就走上训练场帮助官兵理解盛会精神。 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白杨民进一步完善全营应急出动预案和救灾方案,保证“一有命令、迅即出动”。那一阵,他起早贪黑,组织"5.12"抗震骨干进行抗震救灾紧急出动演练,主动向全团官兵传授抗震救灾实施科学有效救援的经验,耐心给大家示范挖掘、转移伤员、疏散群众的方法,帮助大家掌握救灾安全常识。 “这些工作不仅激发了官兵的聪明才智,也绷紧了官兵应急出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神经。”团长颜俊安介绍,尽管至今都没有等来上级的救灾命令,但白杨民组织官兵先后提出了百余条科学救灾的合理化建议;百余名骨干总结整理了诸如快速通过受阻道路、安全清理废墟等94条管用的小经验小做法,为部队未来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一笔宝贵财富。 “强军梦呼唤什么样的青年军人?”年初以来,该团相继列装了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白杨民手拿着一摞专业书籍告诉记者,当前,加快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提高部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能力刻不容缓,作为带兵人,自己的综合素质必须提高。为此,他在工作中给自己立下了“四个必须”:学习训练必须要带头、遵章守纪必须当模范、调查研究必须要深入、作风纪律必须要严谨。 面对刚列装的某新型主战坦克,他抱起相关专业书籍深钻细研,虚心请教厂家和专业技术骨干,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实车操作训练中,他顶着烈日,在训练场上对照教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反复抠。经过努力,白杨民在半年内不仅能熟练驾驭新装备,还攻克训练难题10余个,总结出5种新战法,带领部队出色完成了上级联考联评任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