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受伤人员经过芦山县城的商业大楼,大楼上的时间定格在8时2分。陈超 摄
编者按 四川省芦山县城商业大楼的巨大时钟,指针定格在4月20日的8时02分。这一刻,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又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中华民族又一次经受灾难的考验。 灾难中生长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砥砺奋进。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灾应对更加科学及时,社会心态更加成熟理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历经磨砺,光辉闪耀。本刊集中推出一组特稿,记述这段难忘的历史。 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快速协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0日13时15分从北京乘飞机前往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上下联动的统一部署,快捷有序的应急响应,协同高效的调度指挥,对科学及时的抗震救灾发挥了巨大作用。
快速响应 地震发生后,在震中,芦山县、宝兴县消防官兵立即投入抢险救援,应急民兵队伍迅速组成。在成都,震后10分钟,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震后20分钟,武警四川总队紧急出动1200人奔赴灾区;震后32分钟,四川省地震救灾和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灾区。 在北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命令部队“全力抢救受困群众,全力救治伤员”。 震后仅5小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飞赴灾区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响应机制。中央军委召开紧急专题会议,传达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部署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 从2003年抗击非典起,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使抗灾救灾变得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更加科学及时。 震后1小时内,中国地震局、公安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交通运输部等救灾指挥系统各相关部门纷纷到位,展开远程指导救援;地质、水利、气象等部门派出专家赶赴灾区。震后两小时内,震中芦山县城区出现军队救援直升机。11时34分,四川省政府召开首场地震情况通报会。 “地震猝不及防,但我们并不是仓促应战。”四川省政府一位负责同志说,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后,四川更加重视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建设,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防灾救灾应急演练,增强避险和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为抗震救灾打下坚实基础。”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