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题:汶川震区学子的今天:学会乐观与专注 为梦想拼搏 中新社记者 陈林 “我现在学习的是教育专业,回国后要当一名英语教师,不论何时我的‘英语教师梦’不会改变。”正在美国威诺纳州立大学留学的藏族姑娘三岚11日通过网络对中新社记者说。 与此同时,藏族女孩贾成琳正在中国河北参加“专接本”指专科应届毕业生参加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升入本科继续深造,拿到本科文凭)继续深造考试,已在北京某公司就业的王道宇正在喀麦隆出差,中国四川某公司行政文员段岑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路线。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河北外国语学院资助三岚、贾成琳、王道宇、段岑等20余名地震中家庭受灾严重的学生来该院免费就读5年一贯制大专班,最终有22名同学经过5年学习完成学业。汶川地震5周年之际,他们毕业的日子悄然临近,当年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已经长大,正在为心中的梦想奋斗:或出国深造、或继续升学,或步入职场,他们坚信自己的梦想定将实现。 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藏族家庭的三岚说,2005年开始到汶川威州中学读书,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那一刻,她所在的班级因在操场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两年前的采访中,三岚戏称她来河北前的英语是“哑巴英语”,不愿张嘴说。后来在老师激将下第一次登台大声喊出来,虽然语法错误却渐渐喜欢上了英语,并把“回四川当教师、让灾区孩子接受最优秀的英语教育”作为自己的梦想。为此她刻苦练习,并曾荣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三等奖。 尽管付出了努力,两年后三岚作为学校的交换生远赴美国求学,却依然遭遇了巨大的语言障碍:上课用英语交流困难,问教授时因口语不畅直掉眼泪,去银行办卡无法理解专业名词…… “我必须坚持下来,在困难中前行,因为我要学到最纯正的英语,回国传授给灾区的学生们。”三岚说,汶川地震过后5年,她最大收获是学会做人,懂得专注,坚持。现在她已完全适应这种生活与学习模式,融入到了美国学校的大集体中,有很多美国朋友。 同三岚一样,为了能够考取更高的学历、多读一些书,贾成琳在同学都离校找工作时独自一人留校备考。“我想先考上本科,再念研究生,尽可能多读一些书。” 班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王道宇告诉记者:“我们依旧年轻,此时不拼搏待何时。”王道宇坦言,大地震或多或少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5年来他懂得了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百态。 班主任林娟说,22个学生中有4人出国工作或留学,其他学生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工作,他们中每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梦,他们都在梦想的路上努力前行。 河北外国语学院校长孙建中承担了孩子们5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资料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孙爸爸”。他希望通过5年的学习,把他们培养成生活自食其力、性格阳光开朗、懂得感恩社会的外语人才。2010年玉树地震时,同学们发起一毛钱捐助活动,倡议学校同学将手头闲着的一毛零钱捐出来,共募集1500多元人民币捐到玉树灾区。孙建中说,那一刻他看到孩子们长大了。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离开学校,孙建中心里多少有些不舍。他说,现在最期待的事就是6月份给孩子们举行的毕业典礼,“那时候,22个孩子都会回家看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