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4月18日电 (记者 盛捷)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银河系本地臂首次被精确测定了其形态和运动学性质,彻底排除了天文学界长期以来认为本地臂附属于旋臂一个凸起的观点。 据悉,这项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首的国际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银河系本地臂的性质》,将发表在今年5月份的国际天文学杂志ApJ上。 银河系是旋涡星系,旋涡星系都有几个旋臂。本地臂又称猎户臂是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旋臂上拥挤着密集的星星和气体尘埃。 长期以来,天文学界认为本地臂是附属于银河系旋臂上的一个凸起(称刺或鼓包),而且权威的旋臂结构理论认为,本地臂所在区域是不可能存在旋臂的。
在贝塞尔项目中以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为首的科研团队首次精确测定了距离地球最近的银河系本地臂的形态和运动学性质。根据研究结果:银河系本地臂长约15000光年,宽约3000光年,位于英仙臂和人马臂之间,更靠近英仙臂。本地臂的形态和运动学性质与其他旋臂类似,其整体运动比银河系转动慢5公里每秒左右。这彻底排除了天文学界长期以来认为本地臂是旋臂上一个凸起的观点。同时,本地臂的测定也是对银河系旋臂理论是一个巨大挑战。 该研究团队成员徐烨等科研人员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10多年的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在2005年首次精确测定了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标志着精确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从那时起成为可能。而此次论文是贝塞尔项目正式启动后完成的第一篇论文。这个工作表明精确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已经从可能变为现实。 据介绍,贝塞尔项目是一个由中、美、德、意、韩、日等多国天文学家参与的探索银河系结构和运动的大科学工程,于2009年获得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重点支持。该项目利用类星体和脉泽相位参考技术,精确地测定脉泽的位置、自行和视差,从而建立银河系旋臂结构和运动的新模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