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春4月16日电 (陈博宜)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完成53项科考和后勤保障项目后,于4月9日返回中国。来自吉林大学的三名科考成员张楠、范晓鹏、胡正毅也于近日也顺利返回长春。16日上午,三人在长春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惊心动魄”的南极科考历险过程。
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11月5日从广州出发,历时156天,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29000多海里,首次到达南纬75°7.2',开创了中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新纪录。张楠和范晓鹏是为数不多的连续两次参加南极科考的队员。 “这次南极科考的过程,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谈及自己的南极经历,脸上还带着些许“高原红”的范晓鹏说。 据他介绍,南极的地吹雪很大,风夹杂着雪把天地都吹成了白色。有些地方的能见度只有几十米,雪地车多次陷入几米宽的冰裂隙中,十分危险。 由于南极冰面有些地方冰层很薄,雪地车经常卡在冰裂隙中,“我们遇到最大的冰裂隙有5、6米宽,那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窟窿。”范晓鹏说,雪地车卡住后,就要全队人员用绳子拴住腰,排成排来寻找救援路线。 虽然是第二次参加南极科考,但张楠对于南极零下40多度的气温,加之地吹雪和白化天气等极端天气还是感到意外。 “能见度低的时候,根本看不清周围的情况。”张楠说,地吹雪严重时,前一辆雪地车刚刚走过的车辙,马上就看不见了,后面的车经常因为找不到车辙而迷路。 有一次张楠所在的车辆GPS导航没电了,又看不清路,结果和车队走偏了近2公里,“幸好最后有队友来接应我们,不然就危险了。”张楠说。 “2013年1月21日,科考队从南极冰面100多米深处打出了一条3.83米长的完整的深冰芯。”张楠说,这是中国从南极钻探出来的第一支深冰芯,随后又钻探取出两支3米多长的深冰芯。 据了解,从南极钻探取出深冰芯,意味着中国深冰芯钻探项目宣告正式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南极深冰芯钻探项目正式开钻,中国从此在世界极地钻探领域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