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首批海关人讲述“边境风云”亲历中国对缅甸...

首批海关人讲述“边境风云”亲历中国对缅甸开放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4-15 09:17:52
  中新社瑞丽4月13日电 题:首批海关人讲述“边境风云”亲历中国对缅甸开放

  作者 保旭 马骞 吴华丽

  “我们是国门经济的头道守关人,看着边境从冷清到热闹。年华老去,却有幸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年逾古稀的段德衡老人对自己从业以来经历的“边境风云”感慨万分。

  本月13日,记者在云南边陲小城瑞丽市有幸采访到身为中国第一批海关官员的段德衡。

  段德衡1935年出生于云南省腾冲。1951年,中国海关在上海和腾冲两地分别招训了两期海关干训班。那时候,段德衡刚刚念完初中,得知这个消息便去报了名。“当时在腾冲只招16人,没想到我十分幸运地考上了”,段德衡告诉记者。

  “1951年5月初,干训一结束我就来到瑞丽,当时这里的海关还没有成立,瑞丽这个坝子只有土司家有几间铁皮房,其他都是草房,老百姓还在用大洋(银元)呢。”这是中缅边境瑞丽给这个16岁少年的第一印象。

  就在段德衡来到瑞丽一个月后,畹町海关勐卯支关成立,这其实就是瑞丽海关的前身。“当时我们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立仪式都是借一个傣族人家的茅草房举行。”

  段德衡告诉记者,当时并不十分清楚海关到底要做些什么,“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他的记忆中,刚开始海关十分冷清,工作以宣传为主,让大家知道这里有个海关,是代表国家主权的。“那时,海关的人经常被抽调去干农活和平整街道。”

  1956,周恩来总理与时任的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畹町桥携手步入中国境内,赴芒市参加中缅友谊大联欢。段德衡也在畹町加入了欢迎的列队,那是他到瑞丽以后第一次见到那么热闹的场景。

  “应该是从那时候中缅两国的民众才开始消解不信任,交往逐渐正常。”在段德衡的记忆中,正是那时起,中缅边境线上开始有了边民互市,边民肩挑马驮,牙膏、肥皂以及一些土特产品开始汇集于此。后来在边民互市的基础上出现小额贸易,海关对绝大部分商品实施免、减税政策。

  在执行海关任务初期,让段德衡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时候边境上‘黄赌毒’的现象还比较多,有时候过关查验商人货物时还能摸到枪。我们只能十分小心和仔细。”

  瑞丽海关真正热闹起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开放,原来的工作模式不适应了。好像就一晚上,各地商人、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全来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天天在忙乱。”当时已经中年的段德衡又开始没有头绪,慢慢地才适应了这个节奏。

  段德衡告诉记者,“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这个地方,胡耀邦、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都分别视察过瑞丽口岸,这才在1991年促成了‘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批准成立,成为中国首个‘境内关外’的边贸特区。”姐告与瑞丽海关大楼一江之隔,现在的姐告十分繁华,建立中缅商贸一条街。街上商号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两国边民在这里频繁贸易。

  “再后来,通关的物品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升级。从早期的海产品、日用品,到后来的药材、土特产再到如今的大型机械设备和手机、摩托车。”段德衡认为,“今天瑞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瑞丽海关,段德衡一干就是45年。现在段德衡已经退休。但他依旧喜欢到他和同事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填平坡地新建的海关大楼前转转。他说,“现在缅甸也在搞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会很快的,边民和谐相处、中缅贸易进步,两国携手实现共赢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当然,那时,我们瑞丽海关将更热闹”。(完)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