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习李致力富农 中国补强“短板” 中新社记者周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全国两会后,“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媒体对中国高层报道的高频词汇。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8日至10日在海南考察时,用这句“家常话”要求地方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履新国务院总理不足一个月的李克强也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作出安排。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任常青11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占据中国总人口半壁江山的农村居民在收入上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这是中国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的难点之一。 他指出,近来一系列的信号显示,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下,官方已经开始从“务农”和“外出打工”两个领域着手,进一步补强农村这一中国发展的“短板”。而要切实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未来还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 事实上,“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高层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今年1月底,官方发布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就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系统安排。 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在“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等地,看望贫困村民,强调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李克强前往内蒙古包头市、兴安盟考察走访棚户区居民和山区贫困农牧民。 从极具象征意义的“新春走访”,到致力推进实际工作的“中央文件”,官方对“三农”的关注源于其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难题之一。李克强此前就直言,“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而发展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城乡差距最主要的体现是收入差距”,任长青分析说,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但二者在总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务农收入和外出打工工资在农民总收入中的占比均在40%左右,官方致力于提升农民收入的安排就主要聚焦在这两个方面。 务农方面,任常青指出,中国农村生产目前仍以家庭经营为主,一家一户一般在10亩以下。未来随着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经营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要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先把土地集中起来,并有新的主体和专业化农民。而规模的扩大,需要购买机器设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是一个资本密集过程”。 据了解,在李克强此前对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部署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正是排在前三位的改革事项。 对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升,官方也有相应的安排。任常青分析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民收入的明显提升得益于农民工大规模的“进城”。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城市病”的显现,非农就业已不能再走向大城市转移的老路。 任常青表示,未来,中国需要通过小城镇建设吸纳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就显得非常关键,其需要和第二产业向小城镇的转移配套起来。与此同时,要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就必须让他们在城市有非常稳定的生活,这就要求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等工作,让进城农民和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任常青表示,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在官方高度重视下,中国对“短板”的补强已经显露出诸多向好的的态势。比如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陆省份转移、一些东部沿海的打工者也开始倾向于回乡就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