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8日从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获悉,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今年6至9月开展试验性应用作业,意味着“蛟龙”号正式进入为期五年的试验性应用阶段。 “蛟龙”号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海试中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并开展作业,标志着中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介绍说,“蛟龙”号计划于6月初起航,在中国南海、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富钴结壳资源申请区开展三个航段的试验性应用作业,预计9月下旬返回国内。 “在应用航次中,我们将发挥‘蛟龙’号独特的性能和技术优势,获取高质量的深海资料及样品,增强中国科学家对深海大洋的认知程度。”金建才说。
他表示,目前“蛟龙”号还不具备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国家深海基地仍处于设计阶段、“蛟龙”号工作母船尚未建造、部件国产化率仍待提高、潜航员和维护队伍尚不健全等,因此计划用五年左右开展试验性应用,完成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对于试验性应用,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蛟龙’号的深度和功能优势,又不能有过分的期待。”他说,“我们将本着安全第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展工作”。(记者罗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