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具体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同时强调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确保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论断,是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两个一百年”目标挺进的关键历史时刻,做出的明确路径选择,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一致,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
从前提条件看,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当然是保持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此次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并增加了“长期坚持”的表述,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运行格局将在保持总量平稳增长的前提下,重点实施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无疑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
目前来看,我国宏观杠杆率处在可控范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6年对11个主要国家全社会杠杆率的统计,2016年中国全社会杠杆率为237.6%,排名居中;但分部门看,非金融企业的负债率在11个国家中居首。与此同时,在前期楼市火爆的刺激下,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攀升,并推高了房地产行业的杠杆水平。因此,展望2018年,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或意味着杠杆领域的“削峰填谷”。一方面,对于金融、房地产等杠杆率较高的部门,要坚持去杠杆,引导资金“由虚入实”;另一方面,在压降“僵尸企业”杠杆的同时,也应该鼓励资源向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倾斜。
反映在宏观政策上,财政政策应更加强调有效性,不仅要避免大兴土木、为投资而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完善地方政府举债制度,防范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无序增长。货币政策则应在坚持去杠杆政策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定向倾斜,如加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的扶持力度等。
从结果导向看,经济发展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百姓的获得感强不强。以精确脱贫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推动下,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可以说,要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但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未来数年将是扶贫开发工作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要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紧抓落实,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如果说精确脱贫还只是涉及一部分人群,那么,污染防治则事关13亿国人。长期以来,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偏高,环境约束愈发明显,特别是每年冬季,东北、华北等地区经常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如果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人民健康为代价,无疑违背了发展的初衷。展望未来,要打赢污染防治这一攻坚战,除了要明确各市场主体的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实行终身责任制外,更要从投资、生产、消费乃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绿色转型,促使绿色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用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取代高能耗产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