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以品牌化、市场化促产业化,看“大山里的民...

以品牌化、市场化促产业化,看“大山里的民族文化博览会”蝶变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11-29 09:32:51
    十位当地优秀的银饰刺绣民族文化工匠,第一次以“大师的礼遇”用作品和二维码在线上发出“互联网+”的邀请。在前几届展会上当选的“百佳绣娘”,已成为洽谈会上的签约嘉宾,接订单、自创苗绣品牌、办扶贫合作社风生水起。银饰工匠现场接中外嘉宾定制的手镯,在展厅最高的舞台上表演的画面被国内主流媒体广泛传播。国内各大绣种、各大文创名企在这个展会上共同面对市场。泰国、越南、老挝、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文化企业积极参加,使这个自办品牌的展会,在对内承担着“文化+扶贫”使命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交流的独特平台。

  以“弘扬工匠精神,共筑民族品牌”为主题的2017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目前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举办。今年,这场被誉为“大山中的国际展会”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为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企业、绣娘、银匠以及贫困村带来了8.32亿元的“订单”,展会三个会场实现现场总销售额超290万元。15万余人次到现场观展,另有28.9万人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观看了本届博览会盛况。

  让技艺产生价值,用展会激发市场意识和交易的“产业扶贫”

  苗侗女子七八岁就学刺绣,一生以拥有一件绣工精美的盛装嫁衣为荣。很多苗家汉子也都有一手打银饰的绝技。和国内其它各大绣种不同的是,黔东南的这两项民族文化技术,一直活化在当地苗侗同胞的生活中。黔东南州商务局陈佑琴局长介绍说,黔东南的服饰文化是黔东南民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珍宝。州内民族服饰种类繁多、保存完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艺术价值,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黔东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有非常高的美誉度,更是贵州苗绣、银饰文化制高点。2008年,黔东南州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苗族服饰之都、中国侗族服饰之都、中国苗族刺绣之乡和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荣誉称号。

  本届银博会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银饰、刺绣、工艺品制造企业,以及包括中国传统名绣在内的一百余种十余万件展品参展。同期还举办了百家绣娘订单洽谈会、民族工艺精品展演、黔东南州文化产业扶贫成果展、银饰刺绣评选暨黔东南州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非遗大师现场展演、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文化+商贸活动。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黔东南州文化产业扶贫成果展设在了展厅的醒目位置。在前几届展会上获得“百佳绣娘”称号的几位创业者,已成为洽谈会上的签约嘉宾,接订单、自创苗绣品牌、办扶贫合作社风生水起。“传统手工、刺绣精品、绣娘合作、公益扶贫”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合作社在现场的高调展示,让人看到苗绣这项民族文化手工艺对于创业者的意义,对当地文化产业走向市场走向国际的价值。

  “苗侗明珠上的民族文化专业展会”产业价值凸显

  民博会执委会副主任,中共凯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宗振介绍,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是贵州省最有条件和优势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地方。凯里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有令人称赞的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工艺,享有“百节之乡”,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风貌城市、中国100个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等称号。

  杨宗振介绍说,近年来,我们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工艺品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用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已第六次举办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有效的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博览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博览会。而每年,通过博览会向外界宣传推介黔东南和凯里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展示黔东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苗侗文化的独特魅力。银博会国内外优秀的工艺品产业展示展销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让广大工匠、绣娘、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订单”,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大美黔东南新未来汇聚力量。

  近几年来,以银饰、刺绣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工艺品产业迅速发展。陈佑琴介绍,据统计,目前全州从事旅游商品加工、销售达20余万人,工艺品企业4000余家,民间手工艺加工作坊2万多个,工艺品产业年产值约25亿元。同时,随着大众对不同民族文化产品的认同及消费理念的转变,苗、侗、水等刺绣手工艺市场前景广阔,使银饰刺绣从传统民族民间饰品逐步转变为广大旅客喜欢的旅游商品。

  作为黔东南乃至贵州的名企,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是本届民博会的分会场。记者在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看到,这个公司融生产加工、创意设计、博物馆和展示销售中心为一体,吸引了大量客商和游客下单。同时,这里还是凯里市文产办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三方合作的“指尖上的幸福”苗绣培训基地。拥有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黔东南州妇女创业就业示范暨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以“公司+农户+基地+文旅结合”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品传承保护模式,带动了黔东南 1500 多户有银饰刺绣专长的农民脱贫致富。

  请工匠代言,开创新小城办大展的互联网+创意传播

  博览会必将要走向品牌化,银饰刺绣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技艺,也正在走向国际时尚舞台。这个举办立足于当地特色产业,以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以当地原独具特色的苗侗银饰和刺绣工艺为主打的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今年创新了线上传播和观众邀请模式,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请凯里市十位从事银饰和刺绣工艺民间工艺师为代言人,用移动互联技术打造的高端会展活动互动和传播技术平台,实现活动传播和嘉宾邀请。

  这种传播不仅体现了主办方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思维创新,也在全国开创了一个在县级市举办的会展活动,由当地参展的民间工艺师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代言、传播、邀请嘉宾的会展互动先河,探索出一条以“互联网+”展会助推扶贫攻坚的新路子。

  银饰刺绣搭台,民族文化、生态农业、苗侗医药康养齐唱戏

  技艺交流、以展促销、产销对接。本届民博会期间,投资贸易洽谈会暨订单签约仪式成功签约项目5个,投资金额达6.97亿元,项目涉及旅游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开发、中草药种植与研发基地建设、茶叶产业化种植等,为助推黔东南州精准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展会期间,凯里市委宣传部还邀请记者去凯里市季刀苗寨采访,在那里,伴随着村里老人吟唱百年古歌,这个村的妇女们也围坐在古歌场上,一边看着在视线中玩耍的孩子,一边绣制手中的订单绣品,这个村是凯里市文产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合作实施“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指尖上的幸福”苗绣培训项目的试点村寨,开展了多次的苗绣培训,实现绣娘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增收,避免了因外出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

  在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旁海大溪鸟笼的厂房显得格外醒目。一个本来很小众的产业,在这里做得风生水起。黔东南州派驻凯里市旁海镇大溪村的驻村干部杨建平向媒体介绍,旁海鸟笼生产技艺中外闻名,但以前规模小,在村里的匠人家里。外地客商来订货都要去“赶集”。现在园区提供了免费的厂房,邀请鸟笼有制作技艺的工匠集中生产,研发机械,扩大生产,吸收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据了解,本届银博会期间,多家绣娘合作社与客商成功签订了刺绣订单21份,订单金额1.3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会设立了“脱贫攻坚产品展销区”,通过展示黔东南地区18个极贫乡(村)各具特色的农特产品,为部分极贫乡村的腊肉、贡米、小香鸡等农特产品找到了市场和销路,推动了极贫乡村“订单农业”发展和“黔”货出山。同时,通过本次博览会推介、对接洽谈,还收到了有投资意向的项目8个,主要涉及文化旅游、绿色食品、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族医药、智慧医疗等方面,为下步投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佳观众”与原生态民族文化银饰刺绣的情缘

  “看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一路走来,这个根植于苗侗民族生活之中、拥有众多银饰刺绣技艺工匠和企业支撑的展会,突出体现了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价值,还在文化传播、城市品牌和扶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又具有实效和产业价值的示范作用。”从第一届开始,每年都参加银博会报道的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主编周宇宁表示。

  作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大市、旅游强市的杭州把每年参加银博会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商贸合作重点。2013年中央确定杭州与黔东南开展对口帮扶合作以来,杭州市政府对这个展会更加重视。每年都请当地一流的大师和作品来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绣娘交流。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家虹介绍说,她十年前第一次到黔东南参加姊妹节,就被其盛大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和苗侗刺绣技艺震撼了,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凤·蝶》就从苗族的银饰、蝴蝶妈妈等元素获得了一些灵感。”2012年,第一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举办,她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郝淑萍,以及国内各大绣种的刺绣大师,都带着自己的代表作品参展。此后金家虹还参加了两届的展会。“我每次来都和当地刺绣艺人交流,收藏她们有代表性针法的绣片。今年明显感觉当地的刺绣、银饰工艺品和服饰的开发水平明显提升。刺绣精美、银饰工艺精良,在传统中有创新设计,在中高端市场有竞争力。”金家虹表示,她每次来黔东南,除了加深对苗侗刺绣的了解,还充分感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厚,以及当地人质朴又追求民族服饰手工精致的生活品位,这是匠心的基础,也是民族手工艺创作的源泉。

  从到全国参展参会到在自家门前的博览会设大展台

  在博览会主展馆,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阿科里)处在入口很醒目位置。展台上现场表演、合作洽谈也非常热烈。合作社创始人杨科礼介绍,以前她全国跑展会传播苗绣文化,现在她不但在主会展设了大展台,其公司也作为本届博览会的分会场。记者在位于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看到,阿科里合作社是一个现代化公司+展厅+培训室的布局,致力打造苗绣品牌的杨科礼和时尚前卫还有公司管理经验的副总,再加上多位绣娘,组成了“大师+合作社+绣娘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我潜心刺绣几十年,一直追求绣艺的完美!每2-3年才能完成一件自己设计的苗绣作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金花介绍,她的代表作品苗绣凤冠《百鸟朝凤》在展会现场引起多方好评,公认为这是一件苗绣精品。“用心创作,不被低端的市场化所扰,精益求精!”也是这位在黔东南土生土地长的艺术家的处事和创作风格。王金花表示,接对市场,她只接受定制品,由于要求极高,工期较长,但这也正是对她绣艺的认可,对苗绣的高端传播。

  贵州三大会展活动中唯一在非省会城市举办的品牌

  凯里市政协副主席王莲英介绍说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是贵州省级层面举办的三大活动之一,也是三大活动中唯一在非省会城市举办的省级活动。本届博览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之际举行的盛会。 本届博览会设主会场和分会场:主会场设在凯里苗侗风情园会展中心,分会场设在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和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从参展商来看,本届博览会共有参展商410家,分别来自加纳、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7个国家和国内云南、四川、浙江、广西、武汉、福建、湖南、江苏、广东九个省(自治区)以及省内毕节、安顺、六盘水、铜仁、黔南州、黔西南州六个市州和黔东南州内十六个县(市)。

  王莲英介绍,本届银博会呈现几个亮点:一是把博览会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首次在馆内设立“脱贫攻坚产品展销区”,免费提供展位给我州部分极贫乡(村),给他们一个展销的平台。并积极为他们寻找订单。二是在馆内设立“黔东南州文化产业扶贫成果展示区”,首次将黔东南各县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工作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示给大家;三是举办民族工艺精品展示,让“静态”的手工艺品“动”起来。使观众不仅能看到精美的工艺品,还能了解到它后面的故事,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袁梓)
相关热词搜索: 大山民族文化博览会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