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慧年 通讯员 邱均华
近日,威海高新区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高新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在全市当领航者”这一目标,努力集聚人才、技术、资金、平台等科技创新要素,着力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新一届党工委、管委提出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在全市当领航者”的工作定位,在全区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发布会上,科技局副调研员姜善峰从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强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引进培育各类人才等方面,通报了近年来高新区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在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方面,高区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鼓励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区内企业建设了130多个市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业大学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天使创业投资机构、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等科技服务业态,为企业的创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是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在全市引进设立首家科技支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业务,引导设立北创天使投资基金、火炬创业投资基金、威海创新投资基金等,全区基金规模达到30亿元,有效解决部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已有12家孵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4家孵化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区管委依托区内企业主办“威高杯“、“北洋杯”、“光威杯”、“迪尚杯”创新创业大赛,各承办企业发挥资金、市场、行业优势,已选择了40多个项目落户该区,加快了人才、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聚集。
强化产学研合作
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研发和项目引进。“校企地合作”是该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建设项目。
一方面,发挥区内五所大学的优势,积极促进企业与区内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全区80%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开展了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工作,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引导
北京化工大学、工信部直属院校、中国物理研究院等国内大学和院所在区内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大学创新联盟,积极推进威高集团与中科院合作实施“威高计划”,北洋集团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建立
移动互联网研究院等,引进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科研项目落户,为经济发展储备了一批高科技项目。同时与
韩国创造经济革新中心、
日本留日同学总会等机构和组织建立了紧密联系,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了韩国项目加速区、大学项目加速区,通过他们已推荐12个韩国科技项目、4个留学生项目来这里兴业发展。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
创业孵化平台方面,构建了“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创业孵化体系,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发展环境。
全区已建设各类创业孵化载体60万平方米,孵化各类企业500多家,2020年将达到10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达到1000家。在政府加大孵化器投入的同时,区内高校、企业为主导还创办了各类专业孵化器、加速器,他们结合各自产业发展特点,提供天使投资、市场开拓、技术合作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及高端人才创业创造了优良环境。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医疗器械及
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电子信息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为进驻企业提供“厂房定制、租售灵活、拎包入住”服务。完善的孵化体系建设,使该区被认定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引进培育各类人才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科技强国的第一资源。一直以来,该区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两个渠道建设科技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以史伟博士、王仕玮博士、朱训明经理为代表的“千人计划”、“泰山学者”、“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600多人。通过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以威高集团为代表的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了与国内100多名院士的合作,为提升全区的科技研发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高层次人才支撑。
该区承办的“国际英才创业峰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搭建了国际化、精准化、品牌化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平台。
经过努力,该区培育了威高医用高分子、
新北洋(
002376,
股吧)、万丰镁业、海富光子、一诺仪器、渔翁科技、大正医疗、威硬工具等73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件,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75%。
目前,全区正积极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特色科技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地合作等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作用,为全区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