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全国“两依”示范点建设的成都温江实践

全国“两依”示范点建设的成都温江实践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时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03-07 09:31:05
  本报记者 韩清华 张丽

  东有福建晋江,西有成都温江。

  2012年,成都温江区财政局作为中西部唯一、全国两个县级财政部门入选财政部全国财政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下简称“两依”)示范点建设单位。

  如何将“两依”落到实处?彻底破解依法行政和财政业务“两张皮”现象?成都温江区财政局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完善决策机制、推进体制改革、健全内控体系、强化法治理念”的温江模式。

  2016年10月,财政部条法司在温江区召开全国“两依”总结会,业内专家称:温江区财政局“两依”模式具有在全国复制、推广的价值。

  2017年初,温江区又传喜讯:温江区财政局荣获了“全国财政‘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温江区财政局局长郭宪军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

  4年间, 温江区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25.0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5.71亿元,年均增长10%,民生支出占比从54.76%提高到63.07%。

  为进一步了解温江区财政局在推进“两依”建设的具体实践。2月22日,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赴温江各地调查采访。

  科学决策 为依法行政夯实基础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从时间和空间上,我国不断赋予了“依法治国”新的内涵。“两依”正是其内涵的具体体现。

  “‘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两依’是依法治区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基石。”郭宪军对“两依”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

  郭宪军告诉本报记者,开展“两依”工作应首先明确决策主体,制定工作规则,完善顶层设计。“与全国其他8个示范点不同,温江区是唯一一个由区政府审定方案开展‘两依’工作的。”

  温江区首先制定了 《成都市温江区委财经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协主席等任副组长,定期对新增财政支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财经制度改革等重大事项进行科学研究决策,更加直接、全面、高效地依法履职。4年来专题研究重大财经事项26次。

  温江区完善决策程序,狠抓 “三重一大”,对于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重点事项,严格执行充分调研论证、决策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出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对重大经济合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及规范性文件制发等必须出具法律意见书,坚决做到行政决策依法合规。

  项目该不该做?怎么做?钱如何用?温江区财政局创新决策方式,对一些措施不清、绩效不明的项目进行预算听证制度,建立起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定的民主决策机制。从以前的埋头苦干到现在的各方参与,温江区财政局有效吸纳了各方代表的建议,新增了许多关乎民生的生态环保、食品安全、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项目。在4年内对17个项目开展了听证,收集建议141条,审核调减资金预算770万元。

  体制改革 为依法理财提供保障

  “‘财’与‘政’为有机结合,财是政的基础,无财即无政。”在“推进体制改革,提升依法理财能力”方面,郭宪军这样解读道:“温江区通过‘财’的改革推动了‘政’的改革。”

  郭宪军说,温江区以财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体制总体要求,千方百计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

  “以前财政支出更多是事中、事后监管,现在主要集中在事前、事中监管,通过建立监测平台、公开每一笔资金、各方参与监督,奋力打造‘法治财政、民主财政、民生财政、阳光财政’。”温江区财政局副局长闫传军介绍道。

  温江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切实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和财政权力运行,先后制定财政管理相关规范性文件56件。着力在预算管理、国库支付、专项资金、政府采购、财务会计、执法监督、信息公开、财政建设等方面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基本实现基层财政监管制度体系满覆盖。

  针对部门支出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完整和执行中新增支出比例较大、审批流程不明晰等“老大难”问题,温江区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财政新增支出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年度内可新增支出情形、具体解决途径和办理审批流程,从严控制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 “新增经费报告满天飞”局面。2016年区级部门新增支出项目68个7168.4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59.02%、53.83%。

  为解决各部门各自为政,涉税信息未有效共享的问题,在全省区(市)县率先启动综合治税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挖掘涉税信息潜在价值,督促税务部门实现从“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转变,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针对区(县)级非税收入具有“散、小、多”的特征,从2014年起对各执收单位启用非税收入收缴信息平台,实行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模式,杜绝了非税收入体外循环及跑、冒、滴、漏现象。自2014年以来,在线动态监测各预算部门可疑资金支出194笔,金额5248万元。共纠正和规范非税收入资金848万元,新增非税收入3000余万元。

  在2016年,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实施新一轮财税体制的意见》,着力构建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新型镇街财税体制,充分调动镇街抓收节支积极性,实现区、镇两级财政经济发展双赢新局面。2016年末镇(街)级税收规模达到9.6亿元,比2012年的7.25亿元增长32.49%;镇(街)财政支出总规模达到18.15亿元,比 2012年的 10.16亿元增长78.64%。

  完善内控 让“两依”落实“两个责任”

  “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落实在温江区找到了答案。

  距离温江城区20公里外的寿安镇,是温江区镇街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示范点。按照“内控制度、硬件设施、信息化水平、服务能力、机构队伍”等“五个标准化”建设要求,实施了统一收支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了镇街财政预决算统一编报、惠农资金统一发放、财政资金全程监管和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目标,使镇街财政管理大提升。

  “除了标准化建设,寿安镇在建章立制、队伍建设、开源节流三个方面开展‘两依’,找到钱、用好钱、管好钱,这几年共投入5亿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两依’让‘法治’入心入脑,干部认识更深化、决策更科学、监管更有力。”寿安镇镇长向彬如此总结了“两依”带来的变化。

  在寿安镇北部,以花木产业为特色的岷江村,是“两依”工作中产生的典型。岷江村党总支书记陶勋花将依法治村贯穿村庄的各个角落,“村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构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村开展每月学法、层层学法,将法律法规融入农村的生产生活。改变原来‘说出来的话就是法’的状态,将村民的钱用好、用活、用实在,让全村2278位村民更有获得感。”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温江区探索实施村(社区)“一事一议”公益奖补资金竞争立项机制,彻底改变原来平均分配办法,将资金用到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4年来评审申报项目182个,淘汰36个,立项实施项目146个,安排奖补资金1102万元。

  为保障村公资金使用效果,温江区积极探索民主监督方式。资金使用上推行“一卡一账一表”的民意征集机制,健全完善“负面清单、项目备案审查、项目效果评价”因素分配三项制度。4年来安排资金18676万元,促进了资金规范使用和高效运作。

  法治建设 让阳光民主全面覆盖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其核心就是体现一个“法”,坚持学法讲法,筑牢法治意识。首先领导班子带头学法,温江区财政局每年出台《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实施方案》,近4年学习新《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42次,开展法治专题讲座10次。

  面向基层群众普法。开展“法律七进”“送法下乡”“结对包社区”等向群众普法26次,宣传效果良好。全国法治宣教至今,温江区财政局连续获得财政部“三五”“四五”“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基层先进单位。

  学法懂法是基础,用法遵法是根本。温江区一是做到理财依法。自2012年以来,按国务院厉行节约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决)算,连续4年“三公”经费降幅达30%以上。二是做到执法守法。4年来梳理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64项,严格按规定行使财政各项权力、履行职责;严格对政府部门和其他服务对象实施财政收支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等检查,并全面落实整改。

  自2013年以来,温江区以公开为常态,主动接受监督。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推进实施了全区财政总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总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4年中全区283个单位的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依法办结依申请公开事项130件,未发生信息公开答复被复议撤销或法院判决败诉的情况。

  “两依”工作开展以来,成都温江区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将地方财政部门的具体实践与财政部推进“两依”的顶层设计有机结合,通过全面推进“两依”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全面提升的工作新格局。从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各个方面构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构建起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为依法治国进行了有益的具体实践。

  “‘两依’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一项永不停步的改革实践。”郭宪军说。

相关热词搜索: 温江示范点成都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