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1月CPI环比上涨1%,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5%,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3个百分点,2014年2月以来首次回升至2%以上。
“1月CPI上升主要是季节因素拉动,食品、旅游、服务类价格涨势明显。1月CPI翘尾因素1.55%为全年最高,对当前CPI同比涨幅起到了抬升作用。”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昨日分析认为,由于2月份翘尾因素降至-0.05%,CPI涨幅可能回落,不排除重回2%以下的可能。
同时,他认为全年来看,年中5、6月份CPI同比仍有走高可能,但下半年随着翘尾及新涨价因素的回调又会重新回落,全年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不过仍应关注核心CPI的持续上涨态势。
此外,数据表明,1月PPI同比涨幅较前一月上升1.4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上涨势头。同比涨幅最大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涨幅分别为 38.4%、58.5%、23.7%、37.3%、17.7%。
刘学智判断,PPI加速上涨态势得到缓解。“由于PPI环比涨幅已经出现收窄,未来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趋弱。2017年PPI翘尾高点出现在2月份,之后逐渐下降。预计2月PPI同比涨幅还会有所上升,之后随着翘尾因素减弱及工业需求的趋缓,下半年涨势将有所放缓。”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则指出,2月份后CPI就会显著回落,全年会在低水平上运行。但工业品价格的回升体现为趋势性,主要来自于占比超过70%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当前的价格变化仍在底部反弹的过程中。
“2017年全年的价格形势将体现矛盾现象——CPI低位运行伴随PPI的高位运行。价格水平的‘一高一低’状态,给了货币政策较为灵活的操作空间。价格的变动主要是资源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并非需求变化引起,因此货币政策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综合要求,稳中偏紧的基调和格局不会变。”胡月晓进一步分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