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上海商务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上海商务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上海金融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6-08-30 09:44:30
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一直是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十里洋场”不仅为上海赢得国际化都市的美誉,更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和就业。然而,在互联网经济火爆、进出口贸易繁盛、投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商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瓶颈,亟需引领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日前,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介绍了本市商务经济转型升级有关情况。她指出,今年以来,上海商务部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化贸易制度环境体系,着力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商务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着力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改革

  今年上半年,上海商业在政府引领、企业内生动力的推动下,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消费实现平稳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7亿元,增长7.6%,消费继续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

  尚玉英介绍,上海市商务委聚焦“十三五”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目标,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新趋势,扩大中高端消费有效供给,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

  首先,从需求侧看,消费升级的趋势凸显,商品+服务、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等融合发展势头迅猛。这包括:“互联网+”以及餐饮、旅游、文化等服务领域O2O发展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类商品消费,上半年服务类网上交易额达到1132亿元,大幅增长37.4%。

  目前,上海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已超过50%,且增速明显快于商品性消费。品质消费增长快于一般日用品消费,特别是文化、健康、绿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9.7%,中西药品增长23%,新能源汽车增长36%,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增长19.5%,均大幅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体验式消费引领新潮流,例如上海大悦城通过应用差异化、场景化、智慧化的新商业模式,通过打“情感体验”牌打造消费者极致体验的商业标杆。百盛优客坚持人性化服务理念增加消费者购物过程的愉悦感,实现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机会最大化。

  其次,从供给侧看,商业载体、业态、环境转型成效明显,为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业载体更新步伐加快,聚焦功能优化、业态调整和形态改造。

  尚玉英表示,今年上半年推进了32项、共计投资额457亿元的商业重点项目,商圈商街商店等消费载体调整转型成效明显。8个城区商圈零售额增长12.6%,长风、御桥、北中环等新兴商圈增速均超过30%;8个郊区县社零平均增长10.5%,金山新城、松江新城等郊区商圈增速分别达到62.2%和24.7%;12个市级商圈零售额微降1.2%,但新虹桥-天山、中环真北等市级商圈增速达10.9%和15.9%;离境退税商店购物退税布点进一步加快,业务规模位列全国首位。

  另外,上半年,上海商业业态创新加快。今年上半年,全市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1298亿元,增长33.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7%,较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如徐家汇(002561,股吧)等7家智慧商圈结合商圈APP、网站、会员卡等实现近场推送、智能导览等服务,百联集团推出国内首个“全渠道、全业态、全客群、全品类、全时段”商业生态。会商旅文体联动效应继续增强,首次在上交会展示26个品牌46种伴手礼,成功推出魔都消费卡。

  与此同时,上海商业环境优化加快,扎实推进上海市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着力构建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新模式,加强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规范管理和专项治理,弘扬诚信商业文化,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实体商业改革取得进展

  在上海商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如何令实体商业“重换生机”始终是一道难题。在互联网电商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经济体关店现象不断冲击着沪上百货业。

  近期的一则新闻引发不少人关注:上海淮海东路地标性商业体“太平洋(601099,股吧)百货”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原址将面临新一轮商业调整。尽管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这一消息从某种程度上确也折射出老牌实体商业转型之艰难。

  分析人士表示,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6%的增长,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从消费结构看,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17.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1.4%。这意味着实体商业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

  事实上,实体商业遇冷并不仅仅出现在上海。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购物中心竞争剧烈、互联网影响的大背景下,实体商业不景气,百货业态及卖场关店倒闭现象越来越普遍。万达、百盛、天虹等国内主要的百货公司,都宣布关闭旗下部分亏损门店。同时,另一零售主力业态“大卖场”也陷入业绩下滑的困境。此前有媒体报道“上海月星环球港底楼商铺出现大规模退租”的消息,称原因是商家长期经营困难。上海大渡河路乐购店也于7月底关店,这家卖场2011年开门迎客,运营至今尚未满5年。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商业地产尤其是大型购物中心严重过剩,让实体商业的转型更加举步维艰,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部分房地产商主动或被动抛售物业的原因。经济不景气,内需不足,贸易额下滑,导致零售业规模萎缩,收入下滑。而且,前几年商业地产正直上升期时,不少房企扎堆商业地产,导致如今供大于求,商业地产同质化的严重现象也越加突出。相似硬件、同类型经营模式的太多,太普遍,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来自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电子商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交易总额首次突破8000亿元关口,达到8116.3亿元,同比增长17.9%,高于同期GDP增速1倍有余,且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

  同时,今年上半年,上海电子商务领域继续延续以B2B大宗商品贸易为主的特点,全市共实现B2B交易额5686亿元,同比增长11.8%,占电商交易总额的70.1%,占比与上一年持平。网络购物交易(B2B/B2C)则保持了一季度以来的较高增速,交易额达到2430.3亿元,同比增长35.3%,其中,服务类与商品类交易额分别达到1297.9亿元和113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55%和37.4%。

  当前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商业的生存空间,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实体商业起不来,根本原因是消费缺乏新热点。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晁钢令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两次消费高速增长。一次是家电热,1985年达到消费最高峰;一次是大规模城市改造引发的消费高潮,1994年达到高峰。这两次消费热在最高峰时,助推全国社零年增速跃上30%的平台。“上海很多商圈就是在这两股消费热潮推动下崛起的:像上世纪90年代初,地铁的通车和大型百货商店相继落成,徐家汇很快成为上海商圈的地标;正面临调整尴尬的淮海东路太平洋百货,也是开业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五角场商圈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拆大建,为今天的繁荣奠定基础。”

  有商业专家表示,目前上海市民的消费水平已与中等发达国家十分接近,提升型、享受型消费均保持较快增长,消费行为个性化、多样化特征十分突出。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人口结构中年龄在18-35岁的人口超过800万,80后、90后的消费者已经成为主力消费人群。消费者将更加注重服务消费,追求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和体验,更讲求品牌和文化内涵,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等,消费个性化、便利化、情感化特征更加明显。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进以提高生活品质为主旨的各种新型商业业态应运而生。同时,伴随上海逐步步入老龄社会,以及进入生育高峰期和放开“二孩”政策,老年群体和婴童群体对消费市场驱动力量逐渐增强。“从消费能级看,体验消费逐步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未来更多进口商品和国内名特优商品市场仍将持续提高。”

  针对上海实体商业的调整,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表示,应该说这几年整个上海的商业转型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比如说,去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把商业转型列入市人大的专项督办项目。通过一年的督办,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上海的商业转型是成功的。“表现在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商圈,去年都走出了低谷,从负数走向正数,有些创造了很好的业绩。从单体来说,现在比较熟悉的大悦城、K11、百盛等等,既有商业街又有社区商业,特别是涉及到老百姓(603883,股吧)民生方面的商业转型,应该说走出了所谓的低谷。”

  “从数据情况来看,今年上海商业增速在全国已经达到第一位,超过了北京。从1-7月份来说,达到增速7.8%,其他城市远远低于这个数字。特别是7月份增速与同期相比达到9%。从上海整个国民经济的数据情况来看,商业、商贸的数据也是名列前茅。”吴星宝认为,这些数据和例子充分体现了商业实体转型取得的成果。他坦承,商业新业态包括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的确给实体门店带来了的课题,而且这个课题可能需要探索很长时间。

  “对于实体商业的改革,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一是新消费的引领,如何来提供新消费人群的需求。现在很多消费者都是出国买东西,如何把消费外流的拉回来,这是第一个任务。同时,也尝试通过离境退税政策以及开设免税店,来扩大消费。去年全国率先开展离境退税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我们离境退税开单数和销售额超过北京。二是免税店如何把市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回流过来,如何从原来的单纯商品销售转向以服务为主,特别是社区商业,打造便捷、便民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三是如何做好商圈、商业街的改造提升,还有特色街,使得个性需求、精准服务体现出来。”吴星宝表示,从下半年的趋势来判断,今年设定的目标可以完成,特别是新的业态会拉动商业的发展。

  推动外贸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

  除了消费服务业的增速,上海商业转型成效同样体现在进出口贸易“回稳向好”上。

  据悉,上半年,在全球贸易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13096亿元,下降0.4%,降幅比全国小2.9个百分点,规模继续位居各省市第三,在全国的占比从上年同期的11.5%提升至11.8%,实现了在全国排名不后退、份额有提升。

  首先,出口规模总体稳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货物出口5623亿元,下降2%,降幅比全国小0.1个百分点,近年来首次好于全国。

  尚玉英表示,出口抗风险、抗波动能力增强,主要体现在“四个稳定”:一是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上半年出口额占全国的8.8%,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四;二是百亿美元以上的四大类商品出口基本稳定,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电话机及服装类等四大类商品均保持在百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左右(其中,集成电路出口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增长24%);三是传统优势市场基本稳定,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出口占比仍然保持在62%左右;四是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基本稳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四成以上,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约为70%。

  与此同时,从结构来看,出现许多积极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好于”:一是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下降0.1%,占出口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3.6%提升至45.4%;加工贸易下降12.3%,占比从42.7%下降至38.5%;二是民营企业好于外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增长0.6%,增速分别比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快5.5个和5.7个百分点;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好于贴牌和代工产品,自主品牌商品出口近1000亿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7%左右;四是服务贸易好于货物贸易,特别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增长37.9%和26.1%。

  值得关注的是,进口逆势增长,集散功能持续增强。数据表明,上半年,货物进口7471亿元,增长0.9%,增速领先全国5.6个百分点,是全国少数几个进口实现正增长的省市之一。一是与居民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商品进口增势良好,化妆品、乳品、医药、钻石等进口量价齐升,分别增长32.2%、26.2%、25.9%和16.5%,巩固和提升了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从2000年以来,上海外贸16年来都维持在全国前三名,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表示,这几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国际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增速下降。上海在这几年来,实际上进出口平均增长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在份额方面都有所增长。“比如说进口份额已经高达全国的15.8%,这是指上海本市贸易。如果是上海的口岸贸易的话,在全国达到28%。这样的份额和这样的名次保持是非常不容易的。”

  申卫华透露,未来将结合上海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来发挥上海的自身优势,出台上海市相应的支持外贸回稳向好的各项措施。比如说在财政支持方面,对成套设备的出口,对境外带动设备的补贴应保尽保,促进企业减少相应风险,更加积极的开拓市场。在税收方面,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二类企业以上退税速度在20天以内,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把海关、检验检疫的各项措施复制推广到其他区县,使得全市的外贸企业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在收费方面,减轻企业进出口环节收费,这项措施在上海和广东省试点,今年向全国进行试点,上海走在前面。

  金融、信息服务业“吸金”效应大增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利用外资的效率,是相关部门思考的新课题。尚玉英表示,近年来市商务委坚持把利用外资作为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有效途径,联合区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半年,新增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增长0.8%,实际使用外资87亿美元,增长1.4%。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形成了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为主的引资新格局。

  这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热点不断。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扩大开放激发了外商投资热情,上半年服务业实到外资占全市实到外资的比重提高至9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直辖市和沿海主要开放省市水平。其中,以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为主的金融服务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成为本市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领域,实到外资分别增长1.4倍和0.9倍。

  对于上半年沪上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增速较高,尚玉英表示,这主要是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

  “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最大的开放措施就是服务业领域,特别是外商投资,如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领域。因为原来不开放或者半开放,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措施实现了这些领域的开放,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尚玉英表示,金融、电信增值服务今后还有开放的空间。随着进一步的开放,这些领域利用外资还会有进一步的增长,无论是规模上还是速度上。“可能今后几年,包括金融服务业,包括电信,甚至医疗、教育、文化,都会成为上海未来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8月25日,2016上海企业百强榜正式出炉,该榜单以2015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等指标都呈现增长态势。整体上来看,上海百强企业经营规模仍处于扩张阶段。

  数据显示,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服务业增长明显高于制造业。2016上海百强企业中的服务业企业2015年经营状况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增长6.67%,净利润增长17.67%,资产总额增长16.53%,净资产增长17.54%,纳税总额增长9.53%,五项经济指标增长率都超过了上海百强的平均水平。服务业企业平均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净资产等指标也都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成为拉动百强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都面临到较大的下行压力,上海商务领域的经济发展总体平稳,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尚玉英表示,下一步,市商务委将以推进“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强功能、提能级、补短板”,重点推进实施商务领域的8个专项工程,进一步推动商务领域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在促消费方面,将继续推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新消费引领和生活性服务业提质两项专项工程,通过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更好地满足和引领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加快启动市场流通创新工程,加快建立适应大流通、大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优化市场环境。在稳外贸方面,将落实好国家外贸回稳向好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优进优出引领、服务贸易创新和贸易便利化提速三项专项工程,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的贸易规则体系,推动上海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在双向投资方面,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实施总部经济提质工程和装备走出去提速两项工程,推动投资带动贸易增长,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关热词搜索: 上海经济商务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