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就是创新驱动的两把钥匙。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上看,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兴替的关键因素,而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需要这两把钥匙,成都也不例外。因为定位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成都,要想成功兴起,也必然伴随科技力量的强大和创新能力的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成都市市长唐良智要向大会提出建议: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内布局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在他看来,这有利于更好利用和发挥现有科教资源优势,实现放大效益;有利于搭建高水平创新载体,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动能。
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这两把创新钥匙,对于成都的意义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成都拥有这两把创新钥匙,对于中国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作为中国重要城市群的极核城市,作为正在建设的西部经济中心,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转移的新型格局下,成都在中国经济棋盘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这样的责任和使命,成都理所应当在中国创新驱动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也就是说,成都需要这两个中心,中国也需要把这两个中心布局在成都。
事实上,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成都正在成为一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按照“创业教父”牛文文的说法,如果选三个中国创新创业最热的地方,一定有成都一席。
无论从战略价值还是实践中的标本价值来说,“双中心”这两把创新钥匙,成都均值得拥有。“为什么是成都”,并非问题。
那么,为什么是成都科学城?
打开成都地图,作为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核心区域,成都科学城距离天府广场25公里,规划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承担着“一城双核、双核共兴”的重要使命。这种重要使命,是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来“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建设成都科学城也正是成都创新驱动的“三大抓手”之一。按照规划,成都科学城秉承“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的建设理念,奋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西部创新第一城”。
这样的追求,当然需要“双中心”这两把创新钥匙。何况,成都科学城也有条件、有基础拥有这两把钥匙。
从环境优势来说,以兴隆湖水域、鹿溪河生态绿地为主体,8平方公里的循环、绿色水系景观,疏密有致、亲水宜人、贴近自然的滨湖城市形态,还有完善的生活配套、基础设施、交通系统等;从产业优势来说,以重点龙头项目为带动,从高端产业到产业高端,推动一流创新企业集群发展,已有200余家创新企业相继到来;从人才优势来说,清华、北大、电子科大等校院地协同项目纷纷落地,构建产学研一体……一座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科技之城、宜业之城、生态之城,已经呼之欲出。
如果说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在成都,是中国必不可少的选择;那么,布局在成都科学城,则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