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房价,既是市场揣测新一届领导班子态度的指标,又是考验新一届政府执行力的数据,在房地产界普遍诟病行政干预市场过多的当口、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以及2020年收入翻一番口号的约束下,一方面要维护房地产业的正常有序发展,一方面又不能让房价蹿高百姓买不起房。
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楼市的成交量和增幅都让人担忧。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房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均超过七成。
究竟有什么办法,既不让经济滑坡更厉害,又不让房价疯涨?业内人士和普通百姓对此都很关心。
国土部率先响应“国五条”
地方政府亦表态
2月22日,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工作汇报会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复杂形势,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房地产调控,确保房地产用地市场平稳。”
具体到2013年的房地产调控,胡存智着重提到了“努力保持土地供应总量基本稳定”的五项措施:
一要保证充足的增量,在编制今年的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时,要统筹考虑,提前安排;
二要快速释放存量,要加大工作力度,促其尽快形成住房上市;
三要继续加大盘活闲置土地力度,按照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加大工作力度;
四要运用多种手段,均衡供地;
五要保持正常的地价形成机制,坚持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按供求规律保持土地供应总量,消除异常信号及波动,避免地价信号被利用,造成市场恐慌。
国土部的响应,应该是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必然举动,作为楼市供需矛盾的第一个因素,土地供应和均衡配置必须马上有个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新“国五条”出炉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房管部门也已经表态,将及时制定并公布2013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加快出台落实新“国五条”的贯彻意见,确保实现房价控制目标。
调控政策长期使用,需要“加固”
在经历了几年的宏观调控之后,人们发现,无论实施初期效果如何,长期使用之后都会出现效力衰退,很多手段都造成了购房人的观望情绪,让人们不要盲目出手,而观望总是会疲劳的,或者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相应的“冲动成本”逐渐降低,人们还是会重新制定投资计划,一不留神房价就再次进入上行轨道。
在土地价格及溢价率都明显上涨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定价也水涨船高。北京市房协的陈志透露,去年底和今年初上市的楼盘,定价基本上都是顶着政府限价的上限打报告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未来一段时间,房价已经形成继续微涨的趋势。
另外,限购令的作用,也被购房人和销售人员的“攻守同盟”屡屡攻破,就北京而言,绕开限购的手段,一直被媒体披露,假离婚增加购房资格、假结婚取得北京“房票”等不胜枚举。
不少专家就此呼吁,想解决长期稳定房价的问题,现有的调控政策需要“加固”。当前房地产仍然具有较强的投资属性,受市场预期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通胀压力背景下,必须尽快改变房价长期上涨的心理预期,出台调控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实施效果的时间表。
执行力 新政,不信你疯涨
对于之前颁布的政策,不论是直接起作用的还是有“威慑”功效的,缺乏执行力是效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就连“杀手锏”限购令,现在都有办法绕开,更别说差别化信贷或者契税的监督和管理,所以2013年调控的主题,至少给“执行力”重要的一席之地。
对于绕开限购令的具体行为,涉及违法的“办假证”、“盖假章”的,应该动用刑罚,本来也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挑战,不为了楼市调控,也要为了社会秩序进行打击。
对于地方上首套房贷款的优惠和二套房的利率要及时监控,现实中有不少“出卖政策”的案例,售楼员“我们在银行有人”的事件不能再发生。
作为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房产税作为“新政”一直没有实施,因为从理论上,开征房产税,势必取消限购,而限购的政策一旦取消,是否会引起投资性购房的涌入?但迟迟不开房产税,不是不能开,而是没找到时间节点,如果真是房价涨幅不受控制,作为一种长期的、给多套房屋的业主增加持有成本的税收,立即出台是没有理论障碍的。
来源:北青网